《美力台灣3D》 深情注視家園(胡幼鳳)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17/12/24 13:32 點閱 3517 次
曲全立導演說,電影取名『美力』是希望傳遞美力給偏鄉的學童,為他們帶來希望與夢想。」(photo by 胡幼鳳提供)
曲全立導演說,電影取名『美力』是希望傳遞美力給偏鄉的學童,為他們帶來希望與夢想。」(photo by 胡幼鳳提供)

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讓我們以鳥的高度俯視台灣的美麗與創傷,而由曲全立導演的《美力台灣3D》,則是以深情的眼光,讓人更領略台灣的美麗與堅持的力量。在諸事紛擾的106年底,看這一部激勵人心的作品,也讓人對於台灣的前途,有種撥雲見日的樂觀。

紀錄傳統工匠

在動過腦瘤手術後,自嘲已半聾半瞎的曲全立,花費10年在時間台灣走透透,散盡家財買高規格攝影器材研發3D技術,把台灣的山川、海洋之美拍得令人驚艷,還記錄了很多瀕臨消失的工匠。

這部紀錄片透過3D的視野,令人感受到每幅畫面都深情動人,尤其是拍到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傳統技藝的工匠們,其中有一位很自豪地說:「功夫就是你們看似簡單,但你就是沒辦法做到的事。」

美也是一種力量

曲全立導演曾提到他取名的靈感,主要是來自他拍的第一部3D紀錄片《3D台灣》得到國際大獎時:「那些國外評審根本聽不懂我影片中的客語、台語、原住民語、國語,卻都覺得很美很感動,讓我發現美原來也是一種力量。」

他表示,「因此我2013年打造行動電影車在全省偏鄉巡演時,就取名《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希望傳遞美力給偏鄉的學童,為他們帶來希望與夢想。」

紫斑蝶拍3年

3D的拍攝不僅需要用雙鏡頭的高規格攝影機,後製也相當複雜費時,必須把雙鏡頭拍到的畫面剪輯、運用電腦同步技術,才會有立體效果。電影中一幕大群紫斑蝶飛出銀幕的畫面,讓大人小孩都忍不住要伸手去觸摸,但光這樣的20秒畫面,他卻是一連拍了3年才捕捉到。

第1年他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拍回來的畫面無法同步,第2年他克服了同步問題,但發現沒拍出紫斑蝶的紫色光澤,第3年他研究出必須以高於蝴蝶的角度才能夠拍到蝶翅上的紫光,他們扛著600公斤的吊臂和攝影機上山,拍避冬的紫斑蝶,當成功地捕捉到紫斑蝶群舞的畫面,一群大男人都忍不住抱頭痛哭。就是這幀幀都精心打造的畫面,感動了很多人。

作家小野秉持著對台灣生態、與人文歷史長期的關注,特別為此片撰寫劇本與親配旁白,為這部畫面繽紛有如萬花筒的電影,爬梳出歷史人文的脈絡,賦予了此片超出畫面的新生命,似乎也為自己多年前拍過的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找到了薪傳的對象。

宣揚台灣之美

得過多項金獎的音樂家鍾興民,為此片配樂特別跑到德國去錄音,氣勢恢宏的交響樂隨著畫面的主題,時而輕巧婉轉、時而如萬馬奔騰般劇力萬鈞。

曾支持過侯孝賢、張藝謀等大導演走上國際影展的邱復生多年前就鼓勵曲全立拍3D長片,曲全立常說,自己是個只知道「做就對了的傻瓜」,但邱復生認為曲全立比較像個「佈道家」,一直在用3D電影到處宣揚台灣之美,希望台灣人看到自己的美,找到自信,找到堅持的力量。

片中那些不計名利投入台灣生態保育的志工,或許正是我們面對台灣各種亂象叢生時,支持大家走向2018年的一股美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