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新出路 可轉文創參與者

林晏如 2017/12/21 18:16 點閱 8360 次
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劉本善,21日出席兩岸傳媒交流論壇,與學者探討傳統媒體出路。(photo by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劉本善,21日出席兩岸傳媒交流論壇,與學者探討傳統媒體出路。(photo by主辦單位)

【台灣醒報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年輕族群閱聽習慣改變,紛紛轉而使用多媒體,卻因此造成生活碎片化、注意力分散,進而影響整個傳播市場的結構。」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劉本善21日表示,面對新媒體挑戰的最好解決方法是固守原有媒體品牌、融合新媒體和自創新媒體。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聖芬則認為,傳媒應重新定位自己是文創產業參與者,透過打造品牌價值和多角化經營致勝。

新媒體讓資訊碎片化

隨著網路、電信和通訊發展,傳播媒體進入匯流(整合)時代,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協會21日特別舉辦「兩岸傳媒交流論壇—數位時代傳播產業發展新思維」,希望藉由產學界交流分享,為傳媒的未來指出一條生路。劉本善表示,過去傳統媒體以內容為導向,現在新媒體以交流平台為中心,講求互動性、即時性,他認為,媒體匯流把網路、電訊、電視和移動媒體串流起來,造成閱聽眾信息碎片化。

「年輕族群閱聽習慣大幅改變,紛紛轉向使用多媒體,卻也因此造成生活碎片化、注意力分散,進而影響整個傳播市場的組織結構。」他認為,面對新媒體挑戰的最好解決方法,就是固守原有媒體品牌、融合新媒體和自創新媒體。

傳媒應打造品牌價值

林聖芬表示,台灣娛樂文創產業掀起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經濟熱潮,各種網路新興媒體跨足範圍寬廣,從網路劇、電影、紀錄片、綜藝節目等將IP原生作品再次創作,發展出新的商機。在此情形下,「傳統媒體不朝網路轉型,就是等死;但完全轉型成網路媒體,則是找死。」

「傳統媒體應重新定位自己是文創產業參與者、整合者、主導者,進而藉由創意構想產品化、文創價值資本化、企業發展規模化等方式發展。」林聖芬認為,應透過品牌價值、平台效應、多角經營和客製化服務取勝。

政治大學助理教授許文宜指出,數位匯流特徵之一就是通訊傳播市場匯流,但面對閱聽眾數位行動接收、主動性與客製化趨勢等挑戰,因此,相關政策法規應逐步因應新科技應用趨勢及產業前瞻發展進行調整,尤其「政府須建立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促使內外生態均衡循環互動。」可鼓勵新舊媒體和跨界媒體整合,產生更大的獲利空間,避免困於封閉系統,或出現負面循環、競爭性取代等不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