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心律調節器 微創手術風險低

洪進安 2017/12/21 18:17 點閱 10745 次
圖說:「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中)跟5元硬幣大小一樣。(photo by 洪進安/台灣醒報)
圖說:「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中)跟5元硬幣大小一樣。(photo by 洪進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洪進安台北報導】近日台灣低溫下探11度,氣溫急遽變化也讓長者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導致中風、心律不整等狀況。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任黃群耀指出,若心臟病患者有高血壓的病史,傳統心臟節律系統手術風險較高,所以採用微創手術的方式植入「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會比較好。

手術從病患的右心導管深入心臟中,並將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放置在右心室適當位置;傳統心臟節律系統的電池則是放置在鎖骨下方的胸口皮下,而導線是經血管延伸至心臟內部。

這兩種心臟節律系統都有可能位移,所以手術後都禁止手臂高舉過肩和做激烈運動,像是高爾夫球揮桿動作,容易影響調節器移位。

膠囊式心律調節器跟5元硬幣大小一樣,30分鐘內完成植入。比起傳統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膠囊式心律調節器的體積只有0.8cc,(傳統的大約12.7cc),手術傷口也僅有1公分,傳統的則約3至4公分,且有效提升傷口癒合速度。

這兩種心臟節律系統可提供心臟約10年電量,黃群耀提醒,現行的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只有心室單腔型的設計,所以無法全面取代所有形式的永久植入性節律器,而此項技術及器材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病患需自費35~45萬元,自費的龐大開銷是患者要慎重考慮的。

黃群耀也說,除了冷氣團、寒流等低溫可能引發的心臟疾病外,其他像是早晚溫差大、起床離開被窩後體溫的快速變化等,都是造成心臟病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