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開放或鎖校 校園安全陷兩難+多領1千卻被綁在學校 師:公文到手甚至已過期

楊蕓 2017/12/14 07:50 點閱 7292 次

一、開放或鎖校 校園安全陷兩難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87298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近年屢屢發生校園安全事件,學校檢討門禁、加裝電子圍籬,仍難確保學生安全。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之前台北市發生女童被割喉,政府開始大力補助學校加裝「電子圍籬」,但效果讓人質疑,甚至發生樹葉飄落就警報大響的狀況,久而久之變成「狼來了」。

回應:校園「鎖校」或「開放」哪個較安全,一直沒有定論,但只要在發生震撼社會的校安事件後,就必會成為檢討對象。尤其在沒有設置教官的國中、國小,最可能遭外人入侵,一般會覺得保護機制做越多越好,但大多學校都已有監視器、電子圍籬等設備,卻還是不斷發生外人闖入的事件;也有一派說法是,若校園保持開放,平時有社區居民打球、運動,歹徒反而不敢輕舉妄動;而「制服」也是維護校安的機制之一,學生穿著制服容易辨識,若校園有穿便服的陌生人闖入馬上就能察覺。

二、多領1千卻被綁在學校 師:公文到手甚至已過期
https://udn.com/news/story/11692/287232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在學校中,難免有教師兼行政的職務工作,但是對老師而言,不僅沒有加薪,還成為重重負擔,接下兼任行政職務的陳姓教師就坦承,「因為認同這個學校,在沒有人願意出來的情形下,我就接了」。他也說,有的學校是校長去求的,有的學校則提排序,輪到了就當。

回應:雖然教育部宣布推動學校行政減量,但仍未見成效,教師仍然每天被公文堆淹沒,但行政減量是必須「垂直」改革,畢竟是上級先要統計資料,最後才會丟給基層教師去做,尤其是學校要申請經費時必須寫競爭型計畫,一寫可能就是好幾年,還得處理大大小小的投訴案件,行政減量不能只是喊口號呼籲、宣導,應提出具體方案,如在上層先篩選不必要、與教育無關的業務,經費申請也不應只注重寫計畫。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