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共伴東北風 掠台豪雨無採工(20171018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10/18 07:50 點閱 353 次
卡努颱風由東往西貫穿菲律賓呂宋島,其強大的外圍環流與東北風共舞,讓台灣遭受豪大雨的無妄之災。(photo by 賈新興博士提供)
卡努颱風由東往西貫穿菲律賓呂宋島,其強大的外圍環流與東北風共舞,讓台灣遭受豪大雨的無妄之災。(photo by 賈新興博士提供)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颱風應該是夏天7到9月的事,可是到了10月剛剛走的卡努颱風,氣象局沒有發布警報,颱風也沒有在台灣登陸,但它依然造成災情。過去覺得颱風要小心防颱,現在颱風外圍掠過台灣也要小心裙擺的豪雨效應,先請賈博士分析卡努外圍環流帶來降下豪雨轟炸台灣,造成無妄之災的原因。

卡努外圍環流強大

賈新興:秋天要留意颱風的變化,平均10月份還有3到4個颱風生成。颱風季可以從7月一直到10月,所以還是要警覺,進入10月之後北邊冷空氣會慢慢增強,北方冷空氣從中國南下到福建台灣附近,如果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有颱風或是熱帶性低氣壓,從東邊往西邊穿過呂宋島進入南海,就像這次的卡努颱風,竟造成這麼長時間的降雨。

雖然警報都還沒發,颱風距離也非常遠,但在颱風跟東北風的共伴效應雙重影響下,造成明顯降雨,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這次降雨型態是整個北部,陽明山、竹子湖還有宜蘭、花蓮、台東的降雨都非常多,跟一般秋颱共伴效應降雨不一樣,一般秋颱共伴,通常只會造成宜蘭附近大雨。

卡努造成大雨有兩個原因,一是颱風東北風的共伴,第二是卡努的外圍環流很大,又偏東風,跟台灣中央山脈產生地形交互作用影響。而花蓮台東迎風面,加上地形舉升作用,造成宜花東特別大的降雨。

11日到15日的深夜累積降雨量,屏東西大武山降雨1368毫米,宜蘭親水地熱站1183毫米,除了東北角的降雨,東半部的雨量都是非常大。

重演琳恩路徑

這樣的案例以前也有過,1987年琳恩颱風7級風暴風半徑300公里,同樣也造成大範圍降雨,所以要注意颱風的移動路徑,經過呂宋島由東往西走,剛好又有東北風南下,其實秋颱不會很可怕,只是要留意會不會有東北風來共舞。

問:這次經濟損失與農業損失都很大,請汪老師補充說明。

汪中和:現在科技比較進步,中央氣象局在颱風接近時,就不斷提供即時消息,所以人們馬上就做好相關的準備。但在交通、農業、一般的生活設施、房舍土石流造成的影響還是非常可觀。現在自然災害的程度越來越高,防備的機制與能力雖然有提升,但還是造成相當的損害,好處是人命的損失很低,但財產設施造成的傷害還是非常高。

問:飛機停飛了,經濟活動也受到影響。過去都覺得台灣缺水,這次颱風帶來豪雨,相當程度挹注了水庫,如翡翠水庫、石門水庫都有挹注,颱風只要不要造成傷亡,給些雨水的滋潤也不算壞事,是嗎?

汪中和:此次陸、海、空都受到影響,沒錯!颱風是台灣水資源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夏天秋天是水資源挹注的時期,但11日到15日不到一周高達1千公厘的雨量,對任何地方都是難以承受的。

問:多少毫米是可以接收的量?

汪中和:一般來說日雨量超過500毫米就是超大豪雨,了200毫米就是豪雨。

總計18個共伴秋颱

汪中和:剛剛賈博士提到30年前的琳恩颱風,那時候台北東區包括南港汐止淹得非常慘,很多人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30年後重演,再一次提醒颱風對台灣是可怕的災害,但在秋天碰到了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台灣所遭受的衝擊其實是很大。賈博士曾經做了一個整理,共伴颱風過去40年在台灣已經有18次,情況是很頻繁,10月是最高峰,11、12月還會有同樣的情況。

問:人類無法像當年耶穌一樣禁止風浪,只能等候可能發生的各種天災。秋天就是會產生東北風加上颱風,請教賈博士無法控制颱風外圍環流,那在 雨量的吸收上,1380毫米的雨通常會跑去哪裡呢?我們如何處理這麼多的水?

賈新興:台灣地形陡峭、河川短,若在山區下了很多的雨,可以保留在水庫的集水區。但水利署的長官也很緊張,怕下過頭需要洩洪。台灣降雨要利用水庫保留雨水會有難處,除了水庫,需要思考是否有其他新的方法,可以保留雨水再利用。

台灣年雨量2500毫米還是缺水,屬於水資源匱乏的地方,最主要是沒有辦法留下這麼多的水。之前有提過建築法規中,是否可以規定新大樓設計回收雨水,增加多元的用水系統,譬如沖馬桶可以利用循環用水。或是透過透水性海綿城市的概念,將水保留在地底下,水資源很多,怎麼樣留下來是一個重點。

問:這次的1380毫米的雨有多少流失了?

儲水量不到年雨量一半

汪中和:2500毫米一年差不多90億噸,所有水庫的總儲水量不到30億噸,遠遠低於一半。水庫容量其實滿有限的,所以每年水庫都會周轉3到4次。

問:簡單講,我們要請老天下小雨,不要下大雨。小雨幾乎每一滴都可以留下來,雨太大就浪費掉,流回河川去了。請汪老師分析秋颱的現象?

汪中和:是!在西太平洋的低緯度國家,秋颱還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傷害。其實1~12月都會有颱風,只是高峰期是在6~10月,所以10月之後,11、12月還是有颱風形成的可能性。就台灣而言,10月之後北方高壓南下,出現東北季風,颱風帶來的低壓就不容易侵襲台灣。

秋颱易有共伴效應

秋颱對低緯度國家如菲律賓、南海諸國等壓力比較大。至於台灣,無論秋颱在東南西北附近,都容易和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龐大的雨量是台灣最擔心,也是對台灣傷害最大的因素。

賈新興:在秋季,大概9月中下旬以後,直到10、11月,在西北太平洋都容易形成颱風,只是尖峰期是在7~10月,而10~11月形成的颱風不容易影響台灣,大部分都是穿過菲律賓呂宋島。

統計過去颱風與東北風雙重影響的共伴效應,加上今年的卡努颱風,總共18個案例,觀察18個颱風發生的時間點,可以發現10月份就是最容易發生的時節,歷年來大概有3個颱風。

10月颱風多

秋颱出現共伴效應的最早紀錄則是在9月下旬(22日),時間是1977年的黛納颱風;最晚則是2004年12月來了一個南瑪都颱風,這是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到了12月還有颱風來台。

10月後除了要注意颱風之外,也需要注意秋季開始的冷高壓南下也不能太強。在氣流交會的地方,冷高壓若跑到更南邊,就不會影響到台灣。北邊的冷空氣才剛發展,颱風跟東北風的輻合帶剛好是在台灣的附近,就容易造成秋颱共伴。
現在的電腦預測模式已經比以前提早大概2-3天了,民間的氣象顧問公司也會從一些資料提前知曉訊息,我也會透過臉書提早提醒大家。

台灣東部道路脆弱

在這種天氣的形態之下,東半部就要特別小心。但台灣東半部的道路脆弱度本來就比較低,所以常常會發生鐵、公路的中斷,東北風共伴發生的災害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不斷的重複發生,如何可以降低它帶來的衝擊跟影響,這是台灣亟需要處理的。

問:賈博士剛剛一直提到共伴的影響,但如果沒有共伴,純粹只有颱風,情況會好些?

賈新興:以卡努颱風來做說明,如果單純只是颱風的影響,因為它從呂宋島東邊過去,外圍環流比較大,帶來的降雨範圍可能就會在花蓮跟台東,雨區就不會這麼大。

但這次的環流比較大,跟中央山脈的地形迎風面的舉升作用,造成最大的降雨是在台東還有台東跟屏東的交線南大武山的附近。如果沒有共伴的話,降雨就比較不會這麼劇烈,但如果環圍較大,就會帶來滿可觀的雨量。

問:汪老師是否也覺得沒有共伴的話,降雨現象就會好一點?

汪中和:對!沒有共伴效應,降雨強度就會減弱很多。但要提醒一下,現在因為暖化關係,海洋溫度不斷提升,海洋蒸發水氣其實非常豐沛,加上大氣也在增溫,含融的水蒸氣比以前多很多。

所以同樣的條件,就算沒有共伴效應,颱風帶來的水氣也比以前多很多。不管是風力或是它的雨量,跟過去來比已經今非昔比了,所以不管有沒有共伴效應,只要颱風在台灣附近就要提高警覺。

問:最近看到一個報導提到說,現在連歐洲都有颱風,以前是罕見的?

颱風位置往北延伸

賈新興:主持人講的應該是大西洋那側。很多颱風從美國東岸那邊上去之後就會很快減弱,就像很多颱風從台灣東邊出去、再到日本,再往北可能就會減弱了,因為那裡的環境不適合它,就可能會減弱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變成溫帶氣旋。
這次在大西洋、英格蘭的例子,這個奧菲莉亞颶風走得夠遠,沒有減弱成溫帶氣旋。但是也不能立刻斷定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需要透過科學方式做歸因研究。

我對這一塊比較保守,還是需要等學界研究出來才能確認,但是理論上來推測,暖化是有可能會讓大西洋的颶風跑到更北邊,但還是需要一些堅實的科學實驗支持這個假說。

問:這次的超強颶風,一路北上到英國跟愛爾蘭,結構也保持一樣的強度,所以已經成為大西洋東邊史上走得最遠的颶風,也造成很大的傷害,請問汪老師怎麼看?

汪中和:這件事情其實很有趣,因為大西洋東側過去沒有出現過這麼北邊、強度這麼高的颶風。但也因為暖化的關係,颱風發生的位置一直不斷的往北延伸,過去在西太平洋,颱風發生的緯度大約在北緯5度到15度之間,現在則越來越往高緯度的地方延伸,直到北緯30-35度都可能有颱風生成。

暖化讓海洋的高溫範圍一直不斷往北擴升,颱風生成的機率也一直不斷往北延伸。這次奧菲莉亞的案例就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問:秋颱如果沒有意外也差不多到尾聲了,但共伴效應還是值得民眾和政府注意,綜合剛剛所說的,現在可能不是防風災,而是防雨災了。請兩位老師各作一個結論。

賈新興:面對全球暖化的趨勢之下,颱風的總數目可能不會增加,但是颱風增強的可能性非常高。颱風本身在暖化的結構之下,帶來的降雨理論上可能會增加1成到2成。

面對未來,即使颱風沒有共伴,但颱風本身在暖化的情況下降雨勢必會增加的,加上台灣的颱風季是從7月到10月,其實很長,不能掉以輕心。
汪中和:颱風豪雨都是台灣傷害最大的自然傷害,政府過去幾年在預警、防備,各方面都提升了很多,值得肯定。

暖化造成環境變化

但是我們仍然要繼續努力,因為任何一個超大豪雨或超強颱風對台灣造成的傷害都不能輕忽,台灣有很多容易淹水的地方,也非常容易發生土石流,這些都要事先做預警跟撤離。

這次就有很多居民是提前撤離,雖然難免還是會有傷害發生,但已經減輕很多。我認為政府應該要設置一個常態性的避難中心,因為如果需要疏散時刻,會有2~300個居民要疏散到另外一個地方大約2~3天,如果有常態性的避難中心,可以讓這些疏散的災民有一個比較好的居留空間,也會讓以後災難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