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岸發展 65%民意認同泛中

譚有勝 2017/10/16 17:20 點閱 11993 次
根據艾普羅民意調查顯示,有6成5以上的民眾認為「泛中國人認同」有利兩岸關係的發展。(photo by Wikimedia)
根據艾普羅民意調查顯示,有6成5以上的民眾認為「泛中國人認同」有利兩岸關係的發展。(photo by Wikimedia)

【台灣醒報記者譚有勝台北報導】「在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去中國化』洗禮20年後,『泛中國人』的認同還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1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根據艾普羅民意調查顯示,有8成6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考慮到台灣利益與和平發展,更有6成5以上的民眾認為「泛中國人認同」有利兩岸關係發展。

但兩岸政策發展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受訪時則表示,雖然約8成民眾以上的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但回到「中國人」的政治層面認同感時,卻有明顯的降低,顯示出「台灣人只在文化上認同中華民族,但在政治層面上的認同仍然會採取區隔的取向。」

為了調查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灣競爭力論壇早前特別針對數千位台灣民眾做國族認同抽樣問卷調查。根據艾普羅16日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佔了50.2,66.7%的受訪者更認為採取「泛中國人」的認同傾向,將能夠確保台灣利益,也有助於兩岸和平的發展。

民眾認同「泛中國人」

「由趨勢來看,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持續保持在8成6上下。」艾普羅民意調查公司總經理李大為表示,國族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6.5%的台灣民眾覺得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雖然去年6月蔡英文總統當選就任後,中國人認同比例降至46.8%,但經過數月後的民調顯示,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已經回升到51 %以上。

李大為指出,面對大陸的發展,考量台灣利益與兩岸和平發展,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也會隨之變化。在經過務實的考量後,更多的台灣民眾採取「泛中國人認同」比例上升到66.7%,而「非中國人認同」則相對下降為26.2%,若以連續5年的趨勢來看,有6 成5以上的民眾,認為採用「泛中國人認同」最有利台灣利益與兩岸和平的發展。

「去中國化」造成「仇中」?

「中華文化的根底還未被刨除,『泛中國人』的認同還是台灣社會的主流。」龐建國表示,這或許是蔡英文上台後,急著進一步推動「文化台獨」的因素之一,希望全面打造培養「天然獨」的環境,加速建構「去中國」的國族認同,推動台獨的走勢。然而,這種「去中國化」的政策卻只會加深年輕人的「仇中」與「反中」的情緒,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許多年輕人因對中國無知,抱持『仇中』的情緒只會加劇兩岸緊張的關係。」龐建國受訪時指出,年輕人雖然傾向於台獨,但這種傾向卻是政府「去中國」教育政策的結果,並不是環境使然。政府為了塑造有利於台獨的立場,「表面上對大陸釋出善意,實質上卻推動文化台獨」造成年輕人也受到政府的意識型態影響。

「『去中國化』不必然和『仇中』有關係,若有人對美國不了解,會導致他們仇恨美國嗎?」王智盛表示,「去中國化」加深年輕人仇中的說法,並不足以成為強力依據。他認為,年輕人「仇中」的情緒主要在兩岸之間的政治糾葛,包含邦交國與台灣斷交、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打壓台灣的聲音等,造成台灣的年輕人仇視中國。

年輕世代「仇中」需解決

「台灣人對中國的『無知』是政府需要極力解決的問題。」龐建國認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在於「理解」。若年輕人能夠務實地到中國走走將有助於對中國的理解,降低「仇中」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