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當學生時,我與同學格格不入,每天都希望時間能快轉,上學就是等待放學。」患有重度聽障的特教老師陳志榮態度靦腆卻也誠懇,努力道出自己求學時的故事,他的付出更獲得106年師鐸獎和菁師獎的肯定,陳志榮對此謙虛地說,「因為親身經歷,所以更能體會。」目前他正積極推廣手語加口語的「雙語教育」,讓聽障生學習、溝通更有效率,有助建立自我認同。
親身經歷更能體會
菁師獎公布記者會上,其中一位年輕教師笑容靦腆,仔細一看發現他雙耳戴著助聽器,身旁還跟著一位翻譯人員,他是特殊教育組的獲獎教師,也是今年師鐸獎得主陳志榮,目前任教於台北市雙蓮國小,由於天生患有重度聽力障礙,在求學歷程中受到許多老師的幫忙,也影響他想成為一名特教老師,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聽障生。
「普通班的老師在課堂上講笑話時,聽障孩子看見同學們都能哄堂大笑,常覺得格格不入;下課時吵雜的背景音也讓聽障孩子更難與同學交流,久而久之,聽障生便產生自我認同問題。」陳志榮受訪時說,這些情況他小時候也都經歷過,「當時的我只能每天看著手錶,希望時間快轉,等待放學回家的時間。」
鼓勵「雙語」教育
現在的科技發達,聽障生可以透過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協助溝通,但每位聽障生的聽損程度不同,有時難免會溝通不良,陳志榮也特別能體會聽障生的心情。然而,目前學校的聽障教育仍以「口語」教學為主,陳志榮則積極推廣手語加口語的「雙語教育」,他認為手、口並用,學習、溝通都更有效率,有助建立自我認同,他也鼓勵特教老師一起學習手語,彌補師生雙方接收訊息的不足。
陳志榮分享他的教學經驗說,曾教到一位重度聽障的孩子,家長沒有將她送進啟聰學校,希望孩子能和普通生上相同的課。陳志榮回憶,小一國語課本的課文都是「注音符號」,他特別將「注音符號」課文先改編成中文課文後,再搭配手語圖,讓孩子雙管齊下學習兩種語言,另外,陳志榮也邀請家長一起入班陪讀、學習手語,不只能幫助孩子複習,也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