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世大運30日閉幕,中華台北選手奪下史上最多的26面金牌,賽前開低走高,12天賽事以來,也成就了台灣史無前例的運動風潮,但這種盛況,與其說世大運組委會宣傳奏效,不如說是選手在最後關頭吸引了觀眾,但奪牌的風光之後,如何改善體制與照顧培訓這批新世代的好手,才是後續的重點。
不論是奪下金銀銅牌或者在第四名之後,此次參加各項競賽的選手,恐怕大部份在世大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療傷、養傷,網球場上最慘烈,頂著36、7度的高溫,姐弟檔李亞軒、李冠毅都紛紛不支,李亞軒還硬撐拿下銀牌,最後說盡力了;男單金牌莊吉生,從4強賽場場都打到抽筋;女雙金牌的詹詠然賽後還要旁人扶著才能走;混雙謝政鵬竟然吊點滴還咳出血。
其他有舊傷在身的選手,像舉重選手許淑淨賽前經醫師診斷忍痛棄賽,男子羽球王子維忍著椎間盤突出一路拿下金牌,這些長期性運動傷害纏身的選手多到不勝枚舉,但是能夠強忍著疲於奔命的賽程一路挺進,不只是意志力,還有選手身上的那股運動魂、愛國魂,就像女羽世界球后戴資穎賽後也說「讓世界知道台灣、看見台灣、愛上台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們的主場」激起選手們的鬥志,也把開低走高的票房,全面拉抬起來,誰都想像戴資穎一樣為台灣做些事情,所以不論各個單項協會為了多拿獎牌,替個別選手報名多個項目,選手都照單全收,雖然整體上為地主中華台北留下許多不可思議的26金記錄,但是獲獎選手所得的獎金,在看似風光的背後,選手的心酸只能往肚裡吞。
選手才是場上永遠的主角,有一位選手說「大家只看見奪牌以後的選手」,像戴資穎去年球衣不合事件、王子維早年沒穿贊助廠商的產品出賽被罰款事件,百公尺金牌楊俊翰一雙釘鞋穿幾年不捨得換,如果這些金牌選手沒得牌,體育主管機關也不會重視他們的心聲。
世大運結束後,政府不要再只懂得說為國爭光的空口白話,要趁此榮耀時刻,全面檢討各單項運動的體制,平時如何照顧選手,才是世大運落幕後另一項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