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動市場的惡性循環(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8/27 13:51 點閱 741 次
蔡英文政府期望透過前瞻等等的計畫,拉動經濟,卻頻遭質疑。其實,只要下定決心確實解決低薪問題,就足以翻轉台灣了。(photo by flickr used under cc license)
蔡英文政府期望透過前瞻等等的計畫,拉動經濟,卻頻遭質疑。其實,只要下定決心確實解決低薪問題,就足以翻轉台灣了。(photo by flickr used under cc license)

最近連續有國際媒體報導台灣面臨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如《時代雜誌》明白指出,台灣正在遭遇巨量「腦力外流」之苦,所謂的腦力外流,指的就是人才外移,因為出走台灣的大都是中高階人才;《經濟學人》也從815大停電談到台灣人才外流惡化的現象。

此外,台北美僑商會在他們最近一期的雜誌《議題》(Taiwan Business Topics),大篇幅報導了台灣人才流失的問題,並且以讓人不知所措(dizzying)來形容人才外流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報導認為,反轉人才逆差所造成的腦力外流,是台灣經濟恢復生機的關鍵途徑。

新鮮人起薪低

一般認為,人才外移的禍首是「低薪」,例如,近日高雄日月光招募新進人員時,給大學本科化學系畢業生開價出的薪水是21009元,連22K都不到。

另一家食品集團龍頭王品集團近日也在台灣徵才,開出在中國大陸擔任實習店長的職缺,薪水是5500元人民幣,約合台幣2.5萬元台幣,而且這是含全勤和所有津貼的薪水。如此低的薪水,引發相當大的爭議。連大企業都如此,可見台灣低薪的問題有多麼泛濫。

根據人力銀行最近的調查,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50%以上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經購買力調整後,台灣的大學生起薪比韓國低2成,比新加坡低4成。

低薪勞資都有責

而造成低薪的原因有幾個不同的觀點,一是大環境不佳、企業獲利有限,因為賺的錢不夠多,也就很難給員工加薪;其次是慣老闆習慣壓榨、剝削員工;其三僱主認為員工的貢獻度並不高,所以不願意給予較高的薪資。

經濟成長應該反應在勞工的薪資上,但是台灣很明顯不是如此。根據主計處調查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台灣的GDP成長了96%,然而,即使加入最近通過、預計明年實施的基本工資調整為22K,較之1997年,增幅僅39%,也遠低於勞動生產力80%的成長幅度;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不到45%,不及OECD國家平均的65%。

可見「經濟動能不足」或是「員工貢獻度低」,都無法合理化台灣長期的低薪現象。

一例一休反減薪

而低薪問題在政府推動一例一休後,不但沒有改善,卻似乎更形嚴重。一例一休的政策目標本來是希望減輕勞工的加班負擔,或是爭取更多的加班費,但是根據國泰金控所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實施一例一休後,覺得自己的「經常薪」有增加者僅5.5%,「非經常薪」有增加者也只有7.2%,6成民眾對此無感,3成左右更認為被減薪了。

低薪嚴重影響了勞工的工作士氣和穩定度低,104人力銀行最新的調查發現,近2年企業招募的社會新鮮人,有27%連試用期的3個月都還沒做滿就離職了。像這樣的職場生態,要培養出具高能力與經驗的員工,簡直是越來越困難了。

可見低薪不只影響整體的消費力,也在台灣的勞動市場造成惡性循環,其一是勞工敬業精神不足,錢不多就混日子,其結果自然是拖累整體的經濟表現;其二是無法忍受低薪的中高階人力競相出走,情況之嚴重,連國際媒體都「爭相」報導。

蔡英文政府期望透過前瞻等等的計畫,拉動經濟,卻頻遭質疑。其實,只要下定決心確實解決低薪問題,就足以翻轉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