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後 延續人氣是關鍵(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7/08/24 13:56 點閱 709 次
世大運話題甚囂塵上,接下來就要善用這股人氣,全面提升賽會的附加價值,促成全民運動的蓬勃發展。(photo by 2017台北世大運粉絲專頁)
世大運話題甚囂塵上,接下來就要善用這股人氣,全面提升賽會的附加價值,促成全民運動的蓬勃發展。(photo by 2017台北世大運粉絲專頁)

世大運開賽以來,不論是為中華台北隊加油,還是為了國外球員顏值而買票進場,這股人氣之旺,不容否認是台灣歷來罕見,但在12天的賽事過後,是歸於平靜還是延續氣勢,是在競賽以外應該重視的問題。

在此之前,大概只有2013世界棒球經典賽時也有過這樣的盛況,當時不論懂不懂棒球,全民齊心在球場和守著電視機吶喊,但畢竟那是因為棒球被列為國球,也只是單項運動;而世大運共有22個單項項目,比賽場地分布在新竹以北的縣市,這幾天幾乎場場都是高人氣。

譬如中華男女籃球在之前練兵的威廉瓊斯杯出賽時,同樣是國際賽,但是整場觀眾席空空蕩蕩,到了世大運出賽卻湧進幾乎滿場坐無虛席,有絕大部份是舉起國旗搖旗吶喊的台灣人,少部份才是來自國外的觀眾。此外,譬如冷門的水球運動,意外因為幾支被媒體炒作顏值的外國隊,也激起觀眾買票進場的意願。

世大運開幕之前,所有賽事的門票銷售比預期低了許多,但開賽以後,綜觀各項有中華隊出賽的賽事幾乎滿場,其他外隊對戰的賽事也賣得並不差,棒球賽的中韓大賽,現場還追加1500張門票,雖然世大運整體盈虧還無法估算,但從觀眾反應來看,有沒有來者並無法預料,但至少史無前例。

為期12天賽事結束之後,台北市對於場館的硬體設施如何規劃已有腹案,也希望能夠藉機提倡全民運動的風氣,世大運除了競賽項目以外,還有另一項靜態的國際體育學術研討會,也將在27日至30日在臺北市立大學舉行,雖然比賽事冷門,但以「大學運動:全球化與普遍性的參與」為主題,就是希望延續這股氣勢。

以往包括每年在各縣市輪流主辦的全運會為例,雖然是體育界的年度盛事,但是硬體設施賽後就荒廢,也未能有效提升全民運動人口,時常被詬病是體育大拜拜,如果這次世大運後,初步已經達到籌委會「全民一起(17)」的口號目標,接下來就要善用這股人氣,全面提升賽會的附加價值,促成全民運動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