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服務是終極理想嗎?
彭蕙仙
大陸大媽到阿里巴巴無人商店閒逛雖是假新聞,但即將大舉推出無人商店的業界人士也坦承,「不消費」會是未來無人商店的挑戰。
今夏火熱,有則新聞引人關注。阿里巴巴推出無人商店,許多大陸大媽跑到店裡頭啥都不買,也沒有店員會趕人,大媽們盡情享受免費的冷氣,還稱讚這真是共享經濟的極致,畫面十分逗趣。
雖然阿里巴巴已出面澄清這則新聞是假的,但是即將大舉推出無人商店的業內人士也坦承,「不消費」會是未來無人商店的挑戰。台灣政府應付限電危機,提出的辦法之一,就是叫民眾到賣場去,集中式的吹冷氣,因此,如果無人商店開在台灣,前述大陸大媽的行為,恐怕難以避免。
最火熱的趨勢
不過,無人商店確實已經成了最火熱的趨勢。亞馬遜推出「拿了商品就走的」Amazon Go,阿里巴巴推出「刷臉支付」,來自台灣的大潤發,也在大陸投資無人賣場「繽果盒子」,第一輪融資就募到了1億人民幣,這個月底會開200家店,今年年底則往5000家邁進。
Amazon Go結合「無人商店」和麥當勞得來速的概念,消費者不必下車就可以直接買東西,據稱讓忙碌的上班族下班時可以快速購物,想自己做晚餐的選食材,懶得動手的,也有現成的熟食可買。
方便、省時、不必帶現金,是無人商店標榜的優點。有家商業媒體取笑台灣的消費者老土,因為有消費者認為,台灣街頭巷尾到處是便利商店,不需要無人商店。這家商業媒體說,殊不知無人商店已是最新潮流啦!
人際關係消失
每家無人商店頂多配置少數一、兩位現場服務人員,幫忙解決臨時出現的狀況,可想而知,店裡將沒有店員、銷售員;連車子都不下的消費者,當然也不會跟一起排隊結帳的人聊聊天,看看人家買了些什麼、討論各式各樣雜七雜八的話題…這些場景大概都會消失了。
這樣的購物經驗真的是人類要的嗎?真的是所謂的進步嗎?在柑仔店的年代,一家商店不只是買賣東西的地方,也是社區的情報交流中心,以及人情世故的集散地;許多柑仔店的老闆娘因為認識附近的左鄰右舍最多,也往往會成為起會的會頭,社區裡的三姑六婆就這樣聯結起來。
到了小7的年代,剛開始的店員不見得是在地的人,與社區間難免有些距離,而後便利商店改變經營策略,每家商店盡量聘用當地人,雖然商店不是屬於店員的,但是因為與消費者熟識,昔日柑仔店的人情味部份回魂。
科技終結人性?
很難想像不久的將來,我們進入商店買東西將不會看到真實的人進行服務。從選購到結帳,全都「嗶!」的一聲就解決了。這樣的消費過程確實很節省時間,不過,我們省下那麼多時間是要做什麼呢?看手機、玩遊戲嗎?人類紛紛從各式各樣的場景中消失後,都去了哪裡呢?
曾經有句很流行的手機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人性」,觀察如今的趨勢,這句話似乎應該要改為「科技其實是要終結人性」比較貼切啊。
馬雲在《未來已來》這本書裡提到,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已經改變了,過去機器是工具,未來機器是夥伴,並且,機器有可能比人更聰明。那麼,急著想擺脫「老土」這個印記的人類,最後會自作自受、被機器取而代之嗎?無人商店似乎正在打開潘朵拉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