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不能再當守財奴(20170709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7/07/09 18:02 點閱 1657 次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The German Problem
本屆德國漢堡舉行的G20,是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大戰。前者以美國川普為首,後者由德國梅克爾領導,她在6月29日譴責孤立主義的發言,以及將生效的日本對歐盟自貿協議,都強化了德國這份底氣。

然而川普對於那些「貿易不對等」的批判也有幾分道理,那就是如果中國去年「全年2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可怕的,那麼德國的「3千億美元」順差,就更說明了德國當前實在是「賺得太兇、花得太少」。

《經濟學人》指出,德國出超的根源來自於數十年來企業與工會對於「壓低薪資」的共識,使得出口長保強大的競爭力。它讓二戰後頹圮的柏林復甦、讓90年代東西剛統一的「西歐病夫」蛻變為今日的精工王國。企業自由投資,不必害怕被工會挾持;政府則用公共資金,補助建立了優質的職訓學校;德國勞資協作的和諧氛圍,絕對值得舉世、以及為著「一例一休」爭吵的台灣稱羨。

不過也沒有任何一帖經濟良藥,會是毫無副作用的。壓低薪資成長,就壓低了內需消費與舶來品消費──德國的消費力僅僅是GDP的54%,遠低於英美的65%、69%。北歐國家也都仿效德國,這使得那些德國的出口貿易大廠都把賺來的大錢存起來,不願在國內投資。

我們可以說,在1970與80的高通膨年代,儲蓄是種美德,但在21世紀的超低利時代,北歐富國們的「守財奴」心態卻會把世界其他地方害得很慘。例如南歐的義大利、希臘、西班牙,就只能舉債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以免失業率過高引發暴動;但國債的堆疊又是其政府無法承受之重。

為了讓德國自家與全球經濟能在未來達到雙贏,《經濟學人》提出幾個投資建議。其一是學校和道路,其二是光纖網路,其三是學童的公托服務。德國政府近年的預算不僅沒有赤字而是黑字,企業和民間儲蓄更是高漲。有何道理企業不給勞工更多加薪(目前每年平均調薪幅度僅2.3%),或是讓這個國家的網路下載速度排在全球24個國家之後呢?

梅克爾支持自由經濟絕對是好事,但是德國唯有在努力賺錢存錢之際,還能勇於用錢花錢,它才有機會融化國際間因貿易虧損而高築的保護主義冰封高牆。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24810-country-saves-too-much-and-spends-too-little-why-germanys-current-account-surplus-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