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疾病等患者,常有呼吸急促、疲倦、虛弱的症狀,也要當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找上門!台大內科部醫師林俊立、余忠仁表示,肺動脈高壓若未治療,5年存活率僅36%,但因為其症狀無特異性,病患確診時間常拖到2~3年,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HIV患者等都是罹患肺動脈高壓的高危險族群。
對此,國內4大專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23日聯合召開記者會向高危險族群呼籲,民眾應認識肺動脈高壓與自身疾病的關聯度,提高警覺,才能及早接受治療。
肺動脈高壓的症狀不具專一性,初期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倦、虛弱、心絞痛等,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俊立表示,由於疾病沒有特異性,常需要經過多專科醫師的層層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確診,也因此患者平均確診的時間可長達2~3年。
林俊立接著說,肺動脈高壓起因於肺部血管緊縮,導致將血液送出心臟的右心室過度負荷,嚴重者會導致右心衰竭猝死。其中,「原發性」的肺動脈高壓屬於罕病,每百萬人只有6~10人罹病,但「續發性」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便不在少數,包括先天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疾病、HIV患者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結締組織疾病包括民眾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陳一銘推估,全台5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4萬名紅斑性狼瘡患者中,可能各約有5000人即屬於患有肺動脈高壓而未察覺的高危險族群,若未及時診斷並治療,則預後較差,3年平均存活率不到4成。
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接受手術或導管治療後,約有5~10%會續發肺動脈高壓。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王主科指出,患者早年接受治療後常以為自己已經痊癒,而忽略了肺動脈高壓無特異性的症狀,往往等到病情嚴重時才就醫。
對此,王主科提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應定期1年一次回診,醫生們一致呼籲,續發性肺動脈高壓的高危險族群,應有接受心肺功能評估的認知,以便及早診斷、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