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極冰融加速 夏天很憤怒 (20170509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5/09 09:42 點閱 781 次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謝宜帆、蘇家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目前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正在加快,海冰溶解四散的小冰山也讓人擔憂會打亂海上交通與環境的破壞,請汪老師與我們說明。

海冰面積少、厚度變薄

汪中和:從去年10 月開始, 北半球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是破紀錄的少,與以前相比每月都在打破紀錄,例如3、4 月份面積都是非常低,而海冰面積低主要與氣候暖化息息相關, 氣候暖化讓海冰不易維持穩定, 使得其面積不斷在縮小。

問:要讓海冰凝固是需要非常多年的時間,一旦暖化後要讓它回復原本的樣貌會更加困難?

汪中和:對!因為海冰面積減小的同時,它的厚度也會變薄,以前厚度為5 公尺甚至更厚,現在大約僅1、2 公尺,海冰成形得速度很慢,一旦體積變小,融化速度就會加快。

而且導致地球調節氣候功能變差,極端天氣就更加頻繁,如北半球的西風路徑越來越難以掌握,氣候變化帶給我們的衝擊也就越來越大。

鐵達尼悲劇重演?

北大西洋有許許多多因為融冰造成的小冰山,使得商船受到威脅,他們就必須開道,不這麼做就會重複1912 年4 月14 日鐵達尼號所遇到的災難,撞上冰山對商船與貨船是很大的傷害。

問:其實1912 年就已經存在暖化融冰了?

汪中和:融冰一直都存在,只是現在暖化融冰所造成的冰山數量越來越多,季節變得更長,威脅越來越大。

1912 年暖化的狀況才剛開始萌芽,當時就有很巨大的冰山讓鐵達尼號無法承受而沉船,原本鐵達尼號號稱是「連上帝也不能沉沒的船」,但就在它的初航即碰到冰山,從此在地球上消失。自然環境要形成並不容易,受到破壞後所帶來的衝擊非常可怕。

問:冰山當年造成鐵達尼號沉沒,現在冰山暴增,商船還是不斷經過那個航道時,撞上冰山的機率就會增大,就需要特別小心。

汪中和:對,現在科技能從人造衛星或是雷達偵測上看到冰山,但船隻勢必得繞道而行,增加其他航行路線等同增加成本, 更可怕的是也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量,讓環境受到的壓力更大。

問:賈博士怎麼看冰山在這段時間所造成的衝擊?

北極動物受影響

賈新興:從氣象的角度來看, 去年10 月到目前北極海冰融化一直在破新低紀錄,對氣候的影響就像一個「黑天鵝事件」,暖

化的警鐘在極區特別明顯,雖然我們知道海冰融化對於地球氣候調節有幫助,但當海冰減少後則會讓大氣調節作用受到影響,例如高空西風噴流擺盪越加明顯, 劇烈天氣增多,如北美大風暴造成經濟與人民財產影響。

北極動物如北極熊的覓食也受到影響,由於海冰變薄,可能無法再承受北極熊體重,增加牠們覓食的困難;氣候變化更會影響動物冬眠的時間點,讓北極熊更早出來覓食影響北極生態。

另外,北極春天因暖化提早報到,植物提早開花也都再再造成環境影響;海水酸化在極區也非常明顯,酸化對極區貝殼類海洋生物同樣造成嚴重衝擊。

暖化不只影響人類,也影響海洋運輸與整個生態,這是重要的警訊。

「灰犀牛」效應不遠

問:對於環境影響我們只能分析它,似乎無能為力?若是在人類生存的陸地空間發生暖化,我們能有因應的措施,但整個北極所發生的問題,動物界是無能為力的。

汪中和:並非完全不能救, 困難點在自然界要修補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有件事是人類絕對需要做的,那就是我們一定要減少破壞,還要想辦法去修補,我們不但要減碳,還要把碳歸零,發展低碳經濟及能源,不這麼做的話,自然反撲帶來的攻擊就會更加可怕,不但「黑天鵝」陸續出現,「灰犀牛」也會越來越多。

問:多年前凝聚的冰層因為暖化的緣故正快速崩解,融冰的水源源進入到海洋,怎麼讓情況不再這麼劇烈、能夠停止融化,請問兩位專家是否有具體的研究方法可以解決該現象?

汪中和:當前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灰犀牛」,正朝著我們慢慢地移動。如果我們不去正視融冰帶來的威脅,它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可怕的。

暖化一直在發生、北冰洋不斷在快速地融解,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極端,其實這個壓力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都沒有好好地採取有效的、大規模的協調行動,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人類應該趕緊回頭審視補救的地方。

以「環境」為本建設才行

針對這個問題,釜底抽薪還是要我們自己來改變。我們製造那麼多溫室氣體,一定就設法降低排放量,所以才會說「減碳」是全球必做的環保政策,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人可以豁免。

此外,對於生態環境一定要做最大的修補、維護,我們過去所有的建設都是以「人」當作中心,視為最重要的重點,現在我們應該改變這樣的思維,讓我們的「環境」成為未來建設的主軸。

所以,不管是我們的經濟、社會、政治目標、國家的長遠建設,都要開始做一些根本的調整。這個調整做得越快、做得越好,不但是對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會受到保護,可以帶來正面的改變,對於整個地球環境的修補都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

問:請問賈博士,您是否知道政府有在試圖阻止或是降低冰山融解的速度?

賈新興:剛汪老師也有提到, 過去都是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來對待環境,我還記得小的時候,大家都說大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讓溫室氣體不斷產生。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改從環境能夠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正面臨到的問題。

「行動」就會有成效

以過去的環境議題來看,當地球上所有國家都有一個心力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案例。像是在南極臭氧層破洞,也是各國致力於減少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改用環保冷媒等等,人為造成的破洞就慢慢修補回來。

因此,面對氣候變遷,人為製造、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都是有前例可循,只要這世界上每一個公民同心從愛護環境的角度出發,是有辦法能夠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惡化的程度。

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全球溫度不增加,這是長年累積下來的現象,但是我們能一起努力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暖化的速度變慢、為我們的孩子多爭取一點有利的時間。

之前在全球氣候議題上,人們曾經透過行動實踐成功讓臭氧層復原,我想,現在也是可以將環境永續的概念深植每個人的心中,藉此在減碳達到好的效果。

問:科學家有在努力減緩這個問題嗎?

應用科技自給自足

汪中和:我想,是有的!首先, 我們一定要改變使用的能源,過去都是高碳排,現在則是要推行低碳,甚至於是「無碳」。

而科技發展是不斷地在進步, 最近有新聞報導,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會在夏威夷選一個島,完全採用太陽能、並發展出儲能系統,讓白天吸收到太陽能轉換的電力,可以儲存到晚上使用, 將來就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不過,科技是把雙面刃,它可以帶給我們很好的未來,可是如果我們不善用它,也會帶來很大的破壞。水資源也是一樣, 我們知道現在降雨不但極端、難以掌握,同時汙染的程度也非常可怕,讓我們能取用的水越來越少。

現在汙染的整治靠著科技也越來越進步,我們看到美國的軍事科技,它可以在一個重度汙染的水源內,透過一個小小的過濾系統,將它轉為可以飲用的水。這項技術在一般救災、救旱等水資源非常缺乏、骯髒的時候,都是一像救命的工具。

如果,我們是存著一個保護人類、幫助生態的角度去做的話, 科技會帶給我們非常有益的結果。

問:科學家努力推動環境保護,也有一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全民參與,而不是僅有少數的人力行這些行動?

創新點子推動環保

賈新興:剛剛聽到汪老師的分享,讓我想到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在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上,科技真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舉凡綠色能源、低碳能源的發展,都可以看到科學家的努力,另外也有一些比較創意的想法,也在私人領域上進行著,像是電動車、太陽能光電發板等。

我們為什麼要在夏天開空調? 是為了要降低室內溫度,現在也有一些科技,它是透過「幫房子降溫」來達成減少碳排放的目地。像美國NASA 也正從地球科學的角度,從阿拉丁魔毯的概念,希望能點亮全世界的無碳能源,有很多創新的想法正在進行。

問:先是北半球海冰融化造成許多小冰山融化影響商船行駛、危及環境與改變當地生態。現在我們看南半球也有另一種極端的現象發生,請汪老師來說明南半球和北半球面臨到的暖化問題。

憤怒的夏天!

汪中和:每年3 月南半球夏季結束,澳洲氣候委員會會公布南半球夏天報告,今年報告標題為「憤怒的夏天」,此標題在2013 年也用過,但2016-2017 憤怒的夏天與2012-2013 相較更為可怕。當年報告指出,整個歐洲夏季有123 個長期的紀錄被打破, 這次是205 個紀錄被打破,其中一個城市連續54 天氣溫超過43、45 度。

問:等於每天活在火爐裡?

汪中和:對!所以澳洲經歷「憤怒的夏天」帶來高溫、熱浪、豪大雨、森林野火及想像不到的洪患。澳洲氣候委員會說, 「他們所經歷、承受的,使他們體會氣候暖化是他們無法忽略、迴避的問題。」澳洲雖然在《巴黎協定》上有點持保留態度,不過在這夏天之後,他們表示要好好「悔改」。

問:沒錯,因為現在當前面臨到的暖化問題,並不是終點,而是還在進行式。
賈新興:南半球剛過的夏天, 正好是北半球的冬天。今年冬天可以說是「熱德一蹋糊塗」,去年12 月到今年2 月,比平均溫度高了2 度左右,非常極端。台北2016 年高溫日數是77 天,往年約30 天。今年4 月8 日台北已出現35 度高溫,所以全球暖化讓地球壟罩在憤怒的熱浪中。

從氣候變遷的推估上來看,未來高溫事件、天數會越來越多, 世界氣象組織出了一份報告「又平又急的地球」,提醒我們需要面對這事實。

問:2016 台灣的夏天很長, 冬天不冷,今年也已有夏天提早到來的感受,很早就需要開冷氣了,汪老師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替代性能源刻不容緩

汪中和:氣候暖化後的高溫改變了季節,冬天越短、溫度越高; 夏天越長越熱。能源消耗對國家的壓力很大,每天用電緩衝量越來越短,所以壓力隨高溫越來越高。科技的發展、政府的扶植, 能源朝向低碳化是不可避免,高溫之下能源一定要用,如何讓環境維持低溫,要更有創意的開發。

最近發展出新的太陽能產品, 它可折疊像衣服、毛巾一樣貼在玻璃上,太陽照射就開始發電, 幫我們提供冷氣,既能讓室內降溫又不耗費化石能源。

問:人類可以關起房門打開冷氣,享受舒適的溫度,但大自然生態的動植物其實在燠熱的天氣下很難生存。

環境治理 自我修復

賈新興:動植物都深受全球暖化的威脅,北極提早到來的春天對北極熊覓食肯定是首當其衝, 因為以前覓食的時間長,較厚的海冰可以承受北極熊的重量。

當然,自然有它適應的方式, 但人類更應以環境治理的角度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而且是全球應該一同面對。有人說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環境大滅絕,但或許人的破壞才是真正最大的原因,所以回歸環境治理的角度最重要。

問:環境若滅絕,人類還有空間嗎?

汪中和:所以人類面對的是危機也是轉機。若能現在開始悔改,有不同的經濟社會和制度來修補,自然界設計是為著人類, 人類自己伸手去改變,自然就有自行修補、自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