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蘇家瑩、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台灣最近令人切身感受到嚇人的高溫,溫度都在30幾度,天天熱得不得了,即使偶爾下雨也無法解除熱氣。不只台灣如此,全世界許多地方也面對這樣的熱浪,暖化所造成的高溫預計今年會持續至9月甚至10月,相當恐怖,請賈博士分析一下這波熱浪是怎麼一回事?
全球升溫趨勢明顯
賈新興:從NASA近期公布6月溫度的資料得知,6月份溫度比均溫高出0.68度左右,相比去年的升溫還不算高,因為去年是最熱的一年。世界上有幾個地方出現全球最熱的趨勢,分別是美國西南部如加州,(加州在6月下旬提早爆熱,最高溫達到51-52度,)還有歐洲、中東、蘇聯大西北地區。
全球溫度趨勢受暖化影響非常明顯,今年海洋海溫偏向屬正常趨勢,在沒有聖嬰現象加持下,海溫雖然沒有去年高,但全球平均溫度卻仍是歷史上數二數三的排名,暖化加劇趨勢相當明顯。
在台灣,梅雨季結束後就是夏季高溫期,能從近期炎熱的狀況確切感受到,而這幾天平均高溫在35-36度,還未達38度,但許多人已有天氣炎熱共感。
這是由於太平洋高壓偏強,造成熱的效應更加明顯,全球暖化固然是高溫的影響因子,其次是都市熱島效應,熱島效應也讓熱的現象更為明顯,在整個大都會地區現象都相當顯著,特別是大台北地方,所以「暖化」與「都市化」都是影響高溫的重要關鍵。
問:請汪老師分析,台灣與全球所面對的熱有甚麼不同之處?
真正熱浪還未開始
汪中和:台灣一面有與全球同步狀況的熱,溫度年年升高,而台灣平均溫度增加的幅度比全球平均更高;另一面則因全球地表熱能分布差異極大,溫度是異質性的,有些地區會有格外明顯的熱,今年如美國西部、俄羅斯、西歐與北非都特別明顯。
台灣從今年來看的確很熱,但與全球高溫現象相比狀況還算好的,這可能代表台灣今年真正的熱浪可能還未開始,我們只是初步領受了這樣的熱。
不過從澳洲以往的夏天即可得知,今年的夏季無法樂觀,澳洲剛結束「憤怒的夏天」,高溫破紀錄相當的熱,南半球的狀況移至北半球,我們能預見北半球夏天已彰顯憤怒的臉色,台灣也會跟著經歷,現在的最高溫不過35-36度,還未像過去突破38度至38.6度,但從升溫的趨勢來看,溫度必會再往這樣的數字繼續上漲,我們必須做面對高溫熱浪衝擊的準備。
問:所以看來台灣以後還會更熱,即使現在已經熱得難受了。還有,比起全球的熱浪狀況還不算非常熱,台灣只是小兒科。
這兩個消息讓人對夏天更為悲觀,對於防熱的預備恐怕要更加升級了,請問賈博士,您曾提到熱並不能只算單純的熱,還必須區分出一點風都沒有的那種熱,若有點風吹拂人還能忍受,還有方才提出的熱島效應,都市中的熱會互相影響,而使熱感更熱?
海風調節減低影響
賈新興:提到全球的熱,在中高緯度夏季是不像台灣溫度那麼暖的,像歐洲的熱浪,溫度可能只要超過30-32度,對他們而言就屬於熱浪,但對台灣而言,由於位處亞熱帶,對熱浪的基本標準也會更高一些。雖然中高緯度地區溫度絕對值沒有像台灣這麼大,但在歐洲已造成極大衝擊(impact),已經開始討論多熱要停止上班。
而從熱島效應的影響來看,台灣是個海島,所幸有海風在調節,海風調節能緩和都市熱島效應,但未來都市化造成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加上海風調節有其極限,所以未來大型都市規劃非常重要,不能光依靠自然海風調節,否則一旦海風無法調節高溫了,熱島效應就會更加嚴重。
問:人口密集是否與都市熱島效應有關?
政府應儘速考量規劃
汪中和:人口密集、都市擴張、城市規劃造成不易散熱,封閉地形都與熱島效應有關,熱能在一個地方揮之不去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明顯原因。
以台灣來說,台北是一個封閉盆地,所以台北夏季的熱浪是全台灣的熱點,例如高雄跳過比台北更南端,平均溫度比台北還高,但因為夏季高雄日夜都有海風調節溫度,所以夏季高雄的體感溫度承受度與舒適度都比台北好上許多。
高溫熱浪對我們的影響逐漸加劇,政府對此一定要做出規劃與思考。
問:由此來看,恐怕我們必須避開過多建築物與人群的地方才會涼快一些。
您提到台灣的熱有很多種,有無海風、熱島效應和體感溫度等因素都會造成影響,但是無論如何,現在大家的感受就是熱!沒有冷氣的地方完全不能待,這對家庭、工作用電的衝擊都不小,先請汪老師分析。
夏日炎炎注意3點
汪中和:高溫熱浪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非常顯著。台灣就是很好的例子,百年以前,台灣人只需要一把扇子就可以度過整個夏天,現在不同,如果沒有冷氣,夏天高溫變得相當危險。所以面對高溫熱浪,每個人必須注意三點:一、多喝水,保持身體健康,強化身體內部的散熱能力。
二、維持涼爽,避開高溫,維持身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三、注意天氣訊息,現在科技進步,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能力也很好,加上各個研究單位的努力,能夠預警天氣,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天氣訊息,事先防備。
問:有些人以為喝水就等於喝飲料,或者吃很多冰品,汪老師對於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嗎?
無糖、無酒精、去冰
汪中和:盡量不要喝含酒精、含糖飲料,這些成分只會增加身體負擔,不能幫助排熱,還是喝簡單的開水就可以了。冰水也不能喝太多、太冰,因為如果身體熱能溫差太大,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所以我還是建議多喝白開水就好了,溫、涼開水都行,不建議常喝冰開水。
問:我突然想到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大陸一名產婦在坐月子,因為天氣太熱想要開冷氣,但是公婆為了省電不讓她開,最後竟熱死了。所以汪老師剛剛提到的維持涼爽、避開高溫很重要,千萬不要小看熱浪對生命的威脅。
高溫常熱死人
賈新興:是的!高溫熱浪對人們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如您剛剛所說,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生命。以前夏天有暑假,現在暑假遠遠不夠,沒有空調的話,學生就難以專心上課,影響學習。
問:除了颱風假以外,政府應該認真考慮放「高溫假」。
賈新興:我補充一下,如果流汗比較多的勞工朋友最好多補充帶有電解質的飲品。另外,如果身體狀況差,熱的調節機能就會下降,慢性疾病患者、老弱婦孺面對熱的衝擊是比較脆弱的,需要特別當心。
未來應有「高溫假」
現在熱的天數愈來愈多,台北去年高溫天數高達70多天,2、30年前可能不到1、20天,相差好幾倍。未來面對高溫需要多注意防護措施之外,歐洲6月下旬也開始出現熱浪,也開始討論「工作時數」的問題。
雖然各國有不同的風情,但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去年一份報告已經將工作時數的調整,列入對應熱浪的調適選項,這個方案也比開冷氣耗電來得好。
從政府角度而言,未來面對熱浪,政府或許應該積極考慮將調整工時列入政策。
問:戶外工作者,譬如郵差、送貨員或工人,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戶外工作避高溫時段
汪中和:如果工作性質必須在戶外、高溫底下工作,建議避開高溫的時段,類似剛剛提到的「高溫假」型態,譬如早上11點到下午2點是最高溫的時間段,一定要避開在這個時間段工作,清晨、傍晚溫度較低的時候再工作。
工作時間、工作型態都要做調整。以前我們在野外工作,夏天一定早上6點以前開始工作,早上11點以前修工,直到下午2點半再恢復工作,避開高溫熱浪對人體的直接衝擊。
賈新興:建議不得已在戶外工作的人需要多注意睡眠、飲食,保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做好防曬工作,否則熱對人體的傷害很大。
長袖、長袍隔熱好
問:過去的觀念都認為夏天很熱,衣服就少穿一點,因為人們會覺得天氣都已經這麼熱了,就不用穿戴那麼多,其實正好相反,還是必須穿長袖、戴帽子,是這樣子嗎?
汪中和:是的!我們看中東國家的穿著,一定是長袖長袍遮蓋全身的,讓外面的熱不要影響人體是很重要的。
問:另外,工作的時間與狀態改變必然衝擊各產業,影響到生產力及經濟,而不只台灣,世界各國甚至有比我們更炎熱的狀況,對於高溫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有哪些?
熱浪影響經濟發展
汪中和:經濟已被熱浪衝擊明顯影響,近期研究報告指出,在高溫熱浪時,人類的生產力也會大幅度降低,從觀測資料也能看出,自從暖化造成氣溫上升,夏天越來越熱,時間也越來越長後,全球的經濟生產力也降低10%,而未來這樣的趨勢仍會持續下去。
若我們將巴黎氣候協定中對於節能減碳的要求做好,將來溫度雖然仍會升高,但升高的幅度會減小,預計生產力還會進一步降低,換句話說我們付出100%努力,實際上所獲得的可能會減少20%,為將來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可觀的。
但若不去做出任何改變,付出100%努力所獲得的甚至會降低至50%,熱浪會將抹煞掉我們的努力,除了對經濟造成的衝擊,熱浪對健康也帶來難以衡量的影響。
問:剛才提到政府對高溫熱浪能有所應對,產業界所面臨的衝擊能因政府政策而得到舒緩嗎?
應有穩定的電力
汪中和:一點也沒錯,政府能夠以政策來舒緩此現象,必須有如前瞻建設一樣的提早應對方針,高溫熱浪已是難以避免的趨勢,而且會更加嚴重。
政府能從城市規劃著手,讓建設還能抵抗氣候暖化的現象,使用抗高溫的材質;另一方面是能源,尤其是電力供應的維持相當重要,炎熱的天氣人們需要空調,在台灣每溫度每增加1度,電力就會增加60萬千瓦,這是相當可怕的數量,若沒有穩定電力供應,產業及個人健康與整個城市的風險,都會大幅度提高。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政府現在提出前瞻建設的概念,我認為前瞻建設必須建造是能抵禦高溫熱浪,新興且安全的都市。
問:經濟發展似乎有回不去了的現象?現在一定要確保的能源供應,在過去傳統農業社會並沒有那麼倚賴這樣的能源,現在對此的依賴則越來越強化,若沒有這些能源生產力更會受到衝擊?
追求低碳排能源
汪中和:這是一定的,能源對於現代國家與生活,甚至在工業生產都是重要的角色,只是生產方式需要作出調整,以前倚賴化石能源,燃燒石油、煤礦,產生高碳排放量。
現在我們需要電能,但追求低碳甚至無碳的新興能源產生,無論是再生能源、地熱能源、海洋能源、太陽能,這些都告訴我們能源不斷被需要,但使用能源的方式與過去不同。
以現有的科技來看,我們對此還是有希望的,最近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Elon Musk)有說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儲能設施,能存下白天太陽能所轉換的電力,提供一座島的電力需求,這就是科技所能扮演的角色,他是否能成功仍有待觀察,但他有此雄心就會是我們的希望。
暖化衝擊產業發展
賈新興:未來人口仍會往都市集中,所以未來的都市規劃除建材抗高溫外,也要有節能建設,如綠建築。另外最近有南極拉森C冰架崩裂,面對海冰崩裂,海平面上升的現象,對政府而言也會是重要議題(issue),而政府有何種都市願景,可從抗高溫、節能、因應海平面上升等議題更加警慎思量。
高溫熱浪人類不只單單面對熱的問題,熱也會引發各種環境衝擊(impact),研究中也提到熱如何影響勞動生產力,未來在全球暖化效應下,人類做事更加事倍功半,面對此問題如何應對與調適也是關鍵,這影響了我們需要的經濟成長,政府必須預先設想出配套措施。
有些人或許能在家工作不用到辦公室工作,現在也有很多人是如此的,所以人們工作的型態及方式有更多改變的可能。另外從熱力學看冷氣的效率,機器本身熱能與環境息息相關,而在暖化影響下,當環境溫度越來越高,在機械工業設計上也要考量對設備的影響。
問:就像暴雨雖有風險性,我們仍能用水庫將之儲存起來用,而不單單只當成災難來看,同樣的高溫是否也能用因勢利導的角度看待?高溫本身是否可以成為正面因素,而不單只是需要躲避的壞處。
「熱能」有望開發成長
汪中和:現在有將工業生產所產生的熱能回收再利用的發明,熱能在此被轉化成一些可用能源,在小尺度能有所控制的工業工廠環境下已經有科技能做到了,但大尺度,如剛剛提的大氣中的熱則相當困難,但人類能做到在控制範圍的熱能盡量回收再利用,家中的熱水等等也能以此處理。
總之,概念在科技上是可能的,至少能解決熱所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
賈新興:上次訪談提到,車子一旦受熱,待在裡面即使冷氣開到最大都會受不了,在上次的訪談也有網友回應,有部分車廠已經針對車體防熱做設計,科學或許能幫助解決熱能問題,將熱轉化為好的。
主持人:期待科學發明更進一步,將熱能轉化為可利用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