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陷困境 突顯傳媒經營困局

陳玨明 2017/04/06 18:33 點閱 19455 次
《端傳媒》曾被標籤為紅色資本,但現時卻因有投資者變掛,令經營陷入困難。(photo by《端傳媒》網站截圖)
《端傳媒》曾被標籤為紅色資本,但現時卻因有投資者變掛,令經營陷入困難。(photo by《端傳媒》網站截圖)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特稿】網路新聞媒體《端傳媒》5日傳來震撼消息,由於有投資者臨時卻步,欲將現有的90名員工,減少至只僅留下約20人以維持運作。《端傳媒》是繼有線新聞後,另一近期傳出經營陷危機的傳媒機構。一般認為,如果不改變扭曲的市場環境、利用科技改變讀者接收資訊的習慣及生態,要突破困局,似乎仍是崎嶇之路。

《端傳媒》是在2015年8月高調進軍華文網絡傳媒,以「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為宗旨,主打深度報道和數據新聞,成立之初即展現雄厚財力,新入職記者的起薪點較一般傳媒機構高,公司負責人又透露,投資者願意給公司3至5年喘息時間,不用擔心虧損,只需要把內容做好。該公司大股東蔡華是居港海歸律師,但因被指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關係」,《端傳媒》亦被標籤為紅色資本。

香港傳媒經營環境早陷寒冬,雖然轉戰網絡進軍新媒體,一度被認為是新出路,但從龍頭的壹傳媒,包括旗下《蘋果日報》及《壹週刊》,到今天的《端傳媒》,似乎都反映「網絡模式」雖然帶來曙光,但也因為網絡資訊以免費為主導,故帶來的收益,難以抵銷傳媒機構運作的龐大開支。

事實上,壹傳媒也只有《蘋果日報》的經營情況略為理想,該集團的業績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公司虧蝕1.4億港元(約5.5億新台幣),當中約8000萬港元虧蝕,便是來自雜誌業務。

至於其他近年出現的網媒,如《傳真社》(Factwire)和《眾傳媒》,雖然都希望透過募資,但結果也頗慘不忍睹,像《眾傳媒》雖一個月時間,也只籌得目標金額的7%。

香港傳媒經營困難,箇中原因,或許可歸納為數個層面。首先是市場的扭曲,由於傳媒被視為能控制人民意識形態之工具,可以達致維穩作用,故此香港一直有「建制傳媒機構」,可以不惜工本生存,亦佔去市場一定份額,變相令劣幣驅逐良幣。

經營仍採舊有模式

其次,是市場份額有限,香港七百多萬人口不足以養活多個傳媒,而且經營傳媒涉及租金人工等開支,成本極高,而港人又習慣了免費資訊,令優質資訊難以換回理想收益。

惟其實,傳媒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有一定責任。雖然不少香港傳媒都尋求轉營,以迎合網絡時代,但卻是新酒舊瓶,即只是把資訊轉移至網絡平台,以及加入互動方式呈現,骨子裡卻沒有改變公眾接受資訊的習慣。而彼此的「交易」方式,也是停留於舊有模式,即月捐、年捐或會費式來換取收益,未有利用科技之助,打破收費牆的限制,如能在這一部分狠下功夫,或許才是真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