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學者4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生醫化學界的掛名風氣已經敗壞很久了。(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system/assets/images/000/032/869/big/%E5%9C%96%E8%AA%AA%EF%BC%9A%E5%A4%9A%E5%90%8D%E5%AD%B8%E8%80%854%E6%97%A5%E5%9C%A8%E8%A8%98%E8%80%85%E6%9C%83%E4%B8%8A%E6%8C%87%E5%87%BA%EF%BC%8C%E7%94%9F%E9%86%AB%E5%8C%96%E5%AD%B8%E7%95%8C%E7%9A%84%E6%8E%9B%E5%90%8D%E9%A2%A8%E6%B0%A3%E5%B7%B2%E7%B6%93%E6%95%97%E5%A3%9E%E5%BE%88%E4%B9%85%E4%BA%86%E3%80%82%EF%BC%88photo_by_%E6%9E%97%E4%BA%AD%E5%A6%A4%EF%BC%8F%E5%8F%B0%E7%81%A3%E9%86%92%E5%A0%B1%EF%BC%89-%E4%B8%8A%E7%A8%BF.jpg?1483520678)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國家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卻傳生醫化學術界形成了掛名學閥!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轉述2名從事生醫化學研究的學者指出,想使用特定儀器或空間,研究論文就必須掛上某學術大老的名字才行。東吳名譽教授劉源俊4日也表示,掛名陋習一直存在於學術界,這樣的學者不應該擔任要職。
台大教授郭明良論文造假風波引發社會輿論撻伐,但台大校友、東吳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劉源俊4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生醫化學界的學術風氣「敗壞」已久,但由於經費、資源被這些大老占領,導致生醫研究界學者多只敢在背後默默提供資料,很少人願意具名公開抨擊。
劉源俊解釋這些年來學術風氣敗壞的原因,包括:注重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等「賽引事」,被其他文獻大量引用者,就是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由院士擔任大學校長;國家型大計畫掌握在少數人身上,許多人甚至擔任學術主管,「這些人不從事研究卻能掛名,藉地位騙取金錢與勢力。」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也感嘆說,錢、財、色都在裡頭,生醫化學界裡掛名行為很普遍,運氣不好的人被抓到,運氣好的人就會一路扶搖直上,甚至當上校長、中研院院士,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與聲望。
周祝瑛還自嘲地鞠躬道歉表示,教改論壇日前曾呼籲公部門應主動介入,仿效美國聯邦的做法,追回研究經費作為懲處,但公部門在這次論文造假風波後,卻是陸續要求欲申請國家經費的計畫主持人,一律須先參加6小時的學術倫理課程,「方向錯誤了,讓一堆無辜的人多上倫理課,但真正的掛名、造假風氣等並沒有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