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好死不如歹活? (李東雲)

李東雲 / 退休教師 2016/12/14 12:01 點閱 2738 次

84歲的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病爆瘦並頻頻進出醫院而看淡生死,6日上書蔡英文總統,陳請台灣通過「安樂死」法案,願以身為例,當台灣「安樂死」合法首例。此事引發不少討論。

過去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裡,人們難得長壽,多活一年多一歲是好命,因此有「好死不如歹活」的說法。此話是有勸人珍惜生命勿糟蹋身體的時代意義,但對於被病魔纏身、康復無望的年老病人而言,多活一天多痛苦一天,那份苦與痛的強力侵襲會讓人有著生不如死的意念。

當我們聽到某老人長年躺臥病床,大家會說那是「折磨」,也會不忍其繼續受苦而產生「早日離開,早日解脫」的無奈想法;反之,若聽到某老人在睡夢中安然辭世,大家會說那是「福氣」,當然還是會有不捨,接著加上一句「好走就好」相互減緩傷悲。

病人受折磨家屬也難免痛苦,病人走得福氣家屬同樣可受福蔭。如果可以選擇,答案不問可知,只可惜目前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力,所以越來越多人呼籲通過「安樂死」法案。

老人家面對生命終站的來臨,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怕「要死死不了」須承受病痛的長期折騰,自己受苦也拖累家人;晚輩面對長輩的臨終,最怕的也不是死,而是怕見長輩閉目之前的「痛」。因為看親人病痛而無能為力也無法分擔其痛時,自己內心更痛。

雖然醫學的進步讓人類更長壽,但無法讓人免除病痛的煎熬,老來拖著病痛身體活得越久所承受的痛苦越多。生命固然可貴也應該珍惜,但如果要靠醫學儀器維持的生命,既痛苦又沒尊嚴,其存在意義是值得探討。

既是如此,就別再說「好死不如歹活」了,不合時宜的觀念應重新檢視,生死問題也有必要用新觀念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