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者是天生? 專家:無科學證明

鄭羿菲 2016/11/28 11:59 點閱 15902 次
台灣性教育講師王文靜認為,給予同性戀者平等並非只在法律上爭論,政府須挹注更多教育資源。(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性教育講師王文靜認為,給予同性戀者平等並非只在法律上爭論,政府須挹注更多教育資源。(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同性戀性傾向的形成,在科學證據上都顯示是天生性向加上後天教育。」台灣性教育講師王文靜28日在公聽會上表示,政府應在教育挹注更多資源,才能讓兒童有更好的去標籤化及性向認同教育。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徐志雲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醫療組織都指出,同性戀是多元性傾向中正常的一種,另立專法將無法排除同志是次等人的標籤。」

「性別認定的內涵是先天與後天一起形成的。」王文靜以其性別輔導10多年的經驗分析,目前科學研究、醫學證據都證明,其實同性戀是天生性向與後天教育經歷所形成,在從小就喜歡同性戀者的案例中,很高的比例是在小時候受到性侵害,或在教育過程中被貼上男人婆、娘娘腔等標籤,才導致部分同性戀者發展不同的性向。

去標籤化教育

王文靜說,同志運動不能代表所有的同性戀者,只要協助同性戀者在形成性傾向的根源上做正確的探討,也能夠協助部分同性戀者改變與認同原本的性向。她認為,「在法律上應以專法給予同性戀族群應有的人權保障,但在教育體系上政府應該挹注更多的資源,」讓兒童獲得應有的去標籤化教育、正常的性別認同與家庭教育。

中研院生物學博士蔡志東也舉出許多國際上科學家的研究指出,修法應基於科學事實,而至今在國際期刊上仍有科學家研究指出,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能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

專法非予正常

徐志雲則持不同意見,他說,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若不符合社會所期待的性向就可能產生被霸凌的案例,如課本、黑板被寫滿咒罵的話等,導致在學校與家庭中被迫隱藏喜歡的性別與人。他指出,「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精神醫學會、美國心理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等組織都證實,同性戀、雙性戀是人類多元性傾向中正常的一種,」但另立專法背後的價值觀,就是認為同性戀是次等人、同志非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