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針對舉辦了一天的同婚修法公聽會,「我從早上聽到下午,感覺在這個房間內一個敵人都沒有,只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在找尋台灣往前走的那一步。」漣漪人基金會創辦人朱平28日在公聽會上如此表示。對此,美國國際兒童權利研究機構代表Katy Faust提出另一種意見說,「無論台灣未來的修法如何,都需更多考量兒童權益,不要因成人的渴望而犧牲了兒童。」
同婚討論無敵人
「看到自己的女兒出櫃後在美國結婚、在這樣的環境中追尋自己的理想,身為一個父親這是最快樂的。」朱平28日在公聽會上感性地說,在同志的修法議題中,自己是較傾向一步到位修訂民法的方式,以避免設專法後過了幾年還得再大動員一次修民法,但他認為在同性婚姻議題的討論上沒有敵人。
朱平指出,他之前曾向老母親詢問,如果孫女是同性戀的話,會有什麼想法?而老母親思考了一下後才回答,「這樣不太好吧?但她是我的孫女,我也會繼續愛她、接受她。」朱平說,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很多同性戀者不敢向父母說清楚自己的性向,即便父母隱約知情,也會因為沒有法律的認定而感到尷尬,「我們應試想一下,若同婚法通過了,可以減少多少這樣的尷尬?」
盼不同立場勿疏離
「對於同志議題的立場儘管不同,無論是挺同方,或反同婚方,都不應該把對方過去在社會上所做的好事一筆勾銷。」朱平感嘆地說,他最擔憂的是因為同婚議題的不同立場,造成民眾之間產生疏離,因為同婚議題只不過是因各自身秉持的價值觀不同,試圖找出方法讓台灣能夠再往前走一步。
「我很高興看到台灣在同婚修法的議題上,不只探討成人的需要,也願意納入對兒童權益的看法。」Katy Faust指出,兩公約中明定了兒童對父母有權主張自己的權益,無論家長的性傾向如何,兒童的權益都不容忽視,異性戀與同志家庭雖然一樣可以相愛、盡相關的責任,「但在使用法律重新定義婚姻時,另一個層面就是在重新定義教養孩子,政府必須謹慎為之。」
同志孩子挑戰加倍
「並不是同性父母無法成為好父母,而是在根本上男人無法成為母親的角色、女人無法詮釋父親的角色。」Katy Faust說,在多年國際上的160萬筆研究資料中,顯示同志家庭成長的孩子所面對的挑戰,是異性婚姻家庭成長的孩子所遇到的加倍挑戰,如情緒、生涯發展等,「當我們在追求同性權益時,一定要確保能保護兒童的權益,不要讓成年人的渴望犧牲了兒童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