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綜合報導】「一個國家的教育部無視於原住民族族語的凋零、客語的流失、閩南語的弱化,卻大談強化國中小英文教育,」詩人向陽最近在臉書上質疑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必修科目,居然要經過提案。中正大學客語所副教授江俊龍也認為,政府應「疼惜臺灣本土語言存亡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但也有學者提到若要納入國高中必修,應有足夠的配套措施。
針對有民眾在網站上倡議「把本土語言列為國高中主要科目之一」,詩人向陽2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已立即附議,但也感嘆「這個議題本來不該成為議題。」他認為國內的基礎教育長期忽視本土語言(閩、客、原住民),卻大談強化國中小英文教育、最近又準備納入新住民語言教學,「不顧根本而妄想開花,這就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倒錯。」
根據教育部國教署的資料顯示,現行97課綱中,國小階段本土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為必修,每週上課時數為 1 節40 分鐘。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草擬、還在審議中的「107課綱草案」則新增「新住民語文」項目,同樣屬於1周1節的語文領域學習課程。兩種版本的課綱都載明,在國中階段,本土語言課程屬選修型的「彈性學習課程」;學生若有意願,學校得於彈性開課。
本土語專校的可能性?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張學謙支持納入必修,但他認為若要減輕學生負擔,或許也可以採取「必選」,並將本土語言當作「教學語言」,從語言課延伸到其他科目的教學,如自然、歷史課等。他認為,這樣的「沉浸式教學」才能讓學生得以在生活上自由運用語言。他舉例,像高雄市客委會在美濃地區推行的「客語沉浸式教學」計畫就已行之有年,多數家長也有正面回饋。
張學謙教授另提出更遠程的理想:未來,台灣有沒有可能出現本土語專校?就像加拿大的法語學校一樣?他認為,這是理想目標,但是教育部必須提供「獎賞機制」,例如讓大學考科出現「國語一、國語二、國語三」等不同選項,選考特別語科者可加分,或設置本土語言的畢業門檻等。否則,光是推廣,基層教師和學生難以擺脫考試壓力,自主學習另一個語言。
李江却台語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則表示,基金會一向支持本土語言納入必修,但是她也強調,重點是從國小到國高中的學習是否能連貫。針對沉浸式教學,她認為客語及原住民語的人數相對較少,因此政府設有專責的委員會推動,但在閩南語的部分,教育部直到最近才選定10所示範小學,要開始推動沉浸式教學,具體情形仍有待追查。
語言發展有急迫性
「如果本土語言消失,臺灣文化何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江俊龍教授指出,教育部必須宣示本土語言發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列入必修是基本的作為,才能讓國家教育趨於正常,而非如時下的功利畸形發展。
至於列入必修會否讓國高中生的課業負擔變重?江俊龍強調,根據他在大學教客語的經驗,學生對在地的文化很有興趣,透過本土語言來認識文化,更為直接具體且能深入其中玩味,沒有增加壓力負擔的問題,反而能培養學生的胸襟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