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約有7.95億人口遭受食物不足的困擾。而漁產品由於具備多種生長、發育和健康所需要的營養素,尤其是提供腦部發育和認知所必需的脂肪,已經成為人類動物蛋白的最重要來源之一,占全球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約17%。
不僅如此,它還能提供其他寶貴的營養素,如長鏈omega-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者都是兒童神經良好發育以及心血管健康所必需的物質。
吃魚有益健康
有確鑿證據證明食用魚類對健康有利,能降低因冠心病致死的風險,母親懷孕前和懷孕期食用魚類,還能有助於嬰幼兒的神經發育。水產品也是全球食品貿易中最大宗商品之一,估計水產品中約78%進入國際貿易市場,全球漁業貿易占農業總出口值超過9%,以及世界貿易總值的1%。
對很多國家而言,水產品出口是主要的經濟命脈,全球有數千萬人將漁業和水產養殖作為收入和生計的來源。
目前已有31.4%的魚類被過度捕撈,58.1%被完全捕撈,使得近年來捕撈漁業產量一直維持在每年約9000萬公噸(約7000萬噸供食用),沒有進一步增加產量的空間,加以人口增長以及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使得魚產品價格呈現上漲趨勢。
值得重視的是,在捕撈漁業中,被丟棄的兼捕量估計超過700萬公噸形成一種資源浪費,應盡力將兼捕數量降至最低水準,如果能解決好捕撈後浪費和損失問題,就能為人類的糧食鏈增加1500萬公噸魚產品,為人類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目前有效管理兼捕和減少丟棄物的可用工具包括:捕撈能力和努力量管控;改進漁具的設計和使用;從空間和時間上實施禁漁;實施兼捕和丟棄物限額等。
由於漁民的行為將決定兼捕管理措施最終成功與否,因此所有措施必須事前得到漁民的充分合作和參與並配以有效的監測、監控和監督措施,尤其積極的激勵機制更有助於兼捕管理措施的推動。
保護漁產至關重要
糧食安全和營養已成為全球性挑戰議題。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依然是世界各地億萬民眾重要的食物、營養、收入和生計來源,將可為2050年預計將達到97億的全球人口的糧食安全和充足營養做出巨大貢獻。
氣候變化是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所面臨的根本威脅,如何確保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能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並提高糧食生產系統的抗災能力,成為全球重要漁業國家施政的重點項目。
而台灣四面環海在海洋捕撈及水產養殖已有紮實根基,但是這些年台灣農漁業深受寒害、風災、暴雨所苦損失慘重,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英全政府應該要有整體規畫,並列入農漁業施政的重點項目,重新找回台灣在全球水產曾經有的輝煌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