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航空關門 創辦人不覺傷感

劉屏 2016/11/24 17:54 點閱 12566 次
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左)告訴其傳記的作者王立楨,公司無法繼續經營,只能結束,不必感傷。(王立楨提供,資料照片)
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左)告訴其傳記的作者王立楨,公司無法繼續經營,只能結束,不必感傷。(王立楨提供,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劉屏美國報導】復興航空公司要關門,在美定居、高齡103歲的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沒有傷感之情。他說,虧損累累而又無法起色,只能結束營業,否則如何面對投資人?

陳文寬是在1951年與戴安國、蔡克非等人共同創辦興航。1983年,國產實業集團買下興航70%股份,陳文寬前往舊金山定居至今。著有陳文寬傳記的旅美僑胞王立楨在部落格中寫道,他打電話給陳文寬,想去與陳聊聊興航關門一事,但陳說這幾天身體不適,請王不妨等到感恩節(本周四)之後再去。不過陳仍在電話裡與王聊了一陣子。

王立楨指出,以為陳文寬會因為興航關門而感傷,但「與他聊了半天之後,我卻發現他完全沒有任何傷感的心情」。陳文寬告訴王立楨,根據媒體報導,復興今年平均每個月要賠2億多元新台幣,「那是一筆相當大的款項,沒有哪家公司能夠繼續這樣賠下去,因此關門是意料中的事」。

王立楨問陳文寬,一手創立的公司就這樣走入歷史,是否感到不捨?陳文寬笑著回答說,開公司的目的是要賺錢,「每月賠那麼多錢,而又無法找到新的資金及改善營運,卻還只顧著對公司的感情,繼續認賠,那對公司及投資人也是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

陳文寬繼而表示,興航在一年之內發生兩場空難,事後調查發現都是人為因素;「當公司開始整頓機隊飛行員的訓練時,就應該開始減少航班及人員以控制開銷」。但這樣做仍然無法改善營運狀況時,「那就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了」。

王立楨也寫道,陳文寬說的「正是我在研究所上企業管理課程時,教授所傳達的理念:不要愛上你的產品(Don't fall in love with your product)」。教授舉的例子是鐘表。瑞士鐘表是世界第一流,但是當日本在70年代推出電子表後,瑞士表立刻被打的一蹶不振。然而大家可曾知道,電子表不是日本人發明的,而是一家瑞士的鐘表公司發明的。

但是那家瑞士公司認為「好表一定要有精密的彈簧及齒輪」,而電子表沒有彈簧及齒輪,所以那家公司沒有把電子表當回事。殊其不知,人們買表的最大用途是「看時間」,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在意鐘表裡面是電池還是齒輪。那家瑞士公司顯然沒有意識到「開公司的目的是賺錢,而不是設計更精準的彈簧及齒輪」,結果那家公司錯失機會,最終黯然倒閉。同理,興航成立及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賺錢,「一旦營運收入減少,每月要賠到2億元,而又無法找到新的資金時,關門就成為一個合理的選項了」。

王立楨表示,陳文寬沒有受過專業的企業管理訓練,但卻很清楚一家公司該如何運轉。興航在1958年發生空難,在當時的台灣市場無法繼續正常營運,陳文寬果斷的結束空運業務,改為代理其他航空公司業務,同時成立復興空廚,這些作法使興航撐過了廿多年。陳文寬「並沒有因為自己喜愛飛行,而執意再買飛機從事空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