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的愛 陳義芝韓譯詩集出版

林佳楠 2016/11/19 23:47 點閱 16085 次
(左起)詩人陳育虹、作家陳怡蓁、詩人陳義芝。(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左起)詩人陳育虹、作家陳怡蓁、詩人陳義芝。(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跨越語言的隔閡,擁有更遠處的讀者,對寫作者來說是更歡喜的事情,」詩人陳義芝18日在韓譯詩集發表會上這樣說。韓文翻譯家金泰成精選陳義芝橫跨半世紀的70首詩作,集結成《住在衣服裡的女人》韓文詩集,其中有30首是情詩。出版社社長金台鎮也特別出席,他說讀了陳義芝的詩,才了解華人為何將詩與歌並稱「詩歌」。

陳義芝韓譯詩集《住在衣服裡的女人》新書發表會18日下午在師大文薈廳舉行,由師大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舉辦,邀請該書的韓文譯者金泰成、出版社社長金台鎮、詩人陳育虹、作家陳怡蓁與會共談。15年來,陳義芝的英譯和日譯詩集陸續出版,此次他的作品又將飄洋過海,與不同文化的讀者群見面。

愛、他者、遊牧

本次韓譯詩集收錄陳義芝19歲前到60歲後的詩作。曾譯介近2500首華文詩的金泰成將陳義芝的詩作分為三大類:一、愛,他認為「陳義芝詩中蘊含著的愛的想像,具有浸潤所有人類心靈的普遍性」;二、主體與他者、個人和社會時代的關係;三、遊牧主義:關於歸宿和漂泊的想像。他希望能讓韓文讀者認識這位「正步入初老的素樸詩人。」

金泰成也將翻譯心得寫成〈詩人為先?詩為先?〉後記登於11月號的《文訊》上。在該文中,他提到「詩要以詩人為先,」讀者若不參照詩人的生活和思考,從詩中獲得的感動只是「刺激末梢」的即興語言遊戲,「詩人與詩,如同事物和影子。」

詩人陳育虹則說,陳義芝寫過《夢杜甫》和《尋淵明》等向古人致敬的詩,他又出身於師範體系,因此常被認為是「國文系正統」的詩人。但是,他有超越自己的企圖心,並善於「以古典襯托現代、以現代突顯古典。」在現今時代,當大家都企圖擴張領域時,陳義芝仍持續以詩人的方式單純穩重地筆耕。

自我審視

被問及有沒有所謂的「第一讀者」?陳義芝說,他的第一讀者就是自己,寫完作品後會靜待一段時間,再回頭審閱。他也常告訴學生,寫完詩不該急著請老師給予評價,如此等於放棄了「自己品鑑的能力。」寫作者看待自己的作品要「在不疑處有疑」,打破自己慣常的思考方式、過了一段時間再重看,有些作品甚至經過十幾年還有改動的機會。

在發表詩作前,他也會請詩友給予意見,例如九零年代住在花蓮的陳黎,近期則是陳育虹,「如果對方沒有什麼評語,自已就曉得可能是平平之作。」足見陳義芝如今仍嚴格檢視自己的創作。

對此,陳義芝自言已是老一輩的詩人了,「那種血氣噴湧、創發的狀態,必然隨著生命衰退。但是,怎麼去突破、找到新的東西,自己要保持警惕。」他也強調,寫詩寫了幾十年,自然會有慣用的腔調和語法,但詩人若無法創新,便可能安於那些「老套的、俗氣的腔調,自己卻不自知,那是很悲哀的事。」

網路時代的詩人

被問及網路時代對他的創作有何影響?陳義芝堅定地說,「資訊不是詩、知識不是詩,」真正的詩是個人感受經過沉澱後、形諸於文字的產品。對於寫作者,他認為「閱讀」和「孤獨」是必備條件;大量閱讀自不待言,甘於忍受孤獨、專注地筆耕,是這個時代對寫作者最大的考驗。

社長和譯者
出版社社長金台鎮(左)和韓文翻譯家金泰成。(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朗誦
學生分別以中文和韓文朗誦詩作。(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