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父母 不願放手讓孩子自主 (20161003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6/10/03 18:12 點閱 1171 次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管教約束是有其必要的,可以指導他們的正確的觀念和行為。(photo by 本報資料照)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管教約束是有其必要的,可以指導他們的正確的觀念和行為。(photo by 本報資料照)

主持人:林意玲 (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溫小平 (資深作家)
    蘇家宏 (著名律師)
記錄整理:謝宜帆、林燕愉、謝育展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現今有很多家長被稱為「直升機父母」,意即總是盤旋在孩子上方,管得很緊,不肯離去。這樣的父母,其影響所及不只是框住孩子的成長、讓他沒有伸展空間,甚至到了他們結束學業後,無論是否順利就業, 父母還是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這也顯示了,現在的父母都非常疼愛孩子,不願讓孩子遭受到他們以前吃過的苦。但是, 這也讓孩子沒辦法及早自立, 甚至還需要父母幫忙他找工作、規劃未來等。

教育小孩好比澆花,如果給植物澆太多水,反而會讓它很快死掉。我們先請蘇律師來分享,直升機父母對小孩的影響,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照顧幼童 時刻關注

蘇家宏:我對我的小孩是採這樣的模式,因為他們的年紀都還小,一個9 個月大,另一個1 歲10 個月,所以我無時無刻都會將目光放在他們身上。其實,這個議題對我來說很有挑戰性,因為我現在就是擔任父親的角色。

孩子還小,我們不免會擔心他做壞事,或是危害到自己,這種情況下自己不自覺地就會成為直升機父母。

不過,我不覺得這樣不好,因為在小孩年幼的時候,是需要父母親「干涉」他們部分的行為, 像我家的兄弟倆,做哥哥有的時候就會推弟弟,不願意分享玩具,這時候我就會介入,把弟弟抱離。在有危險的時候,當直升機父母其實是對的,因為有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忙於工作賺錢,沒辦法獲得好的教養,最後可能走上歧路等等。

至於主持人問我的父母親是否為直升機父母?我最近因為育兒,所以有問過我媽媽,她說我小時候很乖巧。據我媽媽的說法是,小時候因為我父親是小學老師,全家住在空間不大的教師宿舍,能玩樂的地方不多,只有鄰近幾個街坊的小朋友會帶我跑來跑去,只要大人說不能做什麼, 我都會乖乖聽話。

問:父母親有對您的人生下過指導棋嗎?比如說念什麼科系? 或是娶哪個女孩子?

蘇家宏:沒有!父母都很尊重我。就像我念法律系,爸媽也沒說要我非得當律師,只要不做壞事就好。

問:聽起來,蘇律師的父母很開明。接下來請小平老師跟我們分析一下,什麼樣的管教方式會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直升機父母?

過於管教 社交力差

溫小平:真正的直升機父母, 是小孩從小到大,什麼都管,包括他吃什麼、穿什麼、交什麼樣的朋友…我就曾認識過這樣的父母親。他的兒女因為成績很好, 他就不准小孩跟成績不好的同學交往,或甚至不准跟家境不佳的同學做朋友,更曾經跑到學校,衝進家長會跟老師抗議說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跟哪個同學坐在一起。這類型的父母親,在我認為,就是管得太多了。

有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干涉, 大概也是習慣了,所以也都表現得乖乖的,上下學都由父母親接送。我認為,這樣的小孩變成沒有辦法跟其他人接觸,因為在直升機父母教育之下的孩子,往往人際關係會比較弱,相對朋友也少,因為父母親會從旁過濾,當然包括他們未來交男女朋友也是一樣,父母親若是不滿意就會說不要交往,孩子也會乖乖聽話。但如果哪天,孩子想通了,他就會改變的。

適時放手 自主學習

我覺得,這類型的小孩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因為很多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尤其中國大陸的小孩更是如此。我到對岸演講過幾次,就發現到父母親都會有這種憂慮,他們一方面怕自己成為直升機父母,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卻正表現出如同直升機父母。所以,我都會建議這樣的父母,從讓孩子自主學習開始做起。

以前,我也是這樣,小孩面臨考試,我都讀得比他還熟了,他還不會,這時候我就會一直盯著他的學習進度,就怕他考不好。後來,在我兒子念小學四年級時,我得了癌症住院,我心想, 我自己的命都快不保了,我還顧得了小孩功課嗎?結果,我兒子開始「自己」讀書,成績並沒有差到那裡去。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試著放手,讓他自己去學習。我從中發現到,孩子或許在過程中跌跌撞撞,可是他個人的特色慢慢就會突顯出來,因為他沒有被媽媽的框架侷限住,他可以自由去嘗試。所以,這個關卡是最難突破的,很多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成績不好,或是其他方面表現較弱等,不敢讓孩子輕易嘗試、擔心他們受傷。

問:那您覺得自己是直升機父母嗎?

孩子長大 只給建議

溫小平:我覺得我有一點點像!可是我自己卻不想被直升機父母管教,所以小時候我常常會跟我媽媽「對抗」,等到她發現已經管不到、管不住我的時候, 她只好讓我去飛了。

最主要的是我從小就離開家到外地念書,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也比較難約束到小孩,畢竟直升機父母是在既定的範圍下照看孩子。幸好,在我決定大學要考中文系時,媽媽也沒管我,或是查看我的志願卡怎麼填等。

問:那您有管您的兒子、女兒嗎?

溫小平:我只有給建議。記得我兒子當初大學念宗教系,他的分數比系上其他同學高30 分, 所以他是用很高的分數進去,因為宗教系是輔大最後一個志願, 可是我還是讓他自己選擇。因為他說他想要研究跟人有關的科系,我就想說那你就去念吧!

問: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不是故意成為直升機父母。有時愛卻成為對方的「捆綁」,如何拿捏是很重要的。太愛與不愛都會出問題,而且每個孩子不同, 有的需要照顧,有的需要獨立, 到底要怎麼拿捏中間的平衡呢?

過分捆綁 適得其反

蘇家宏:這的確是很難的功課,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他的父母親非常照顧小孩, 認為孩子一定要功課好,不能生病受傷,孩子被呵護長大,都做到了父母的要求,現在也擁有一份好工作。

到了結婚年紀,孩子又被父母要求要找家庭條件稍好、門當戶對的,免得將來為經濟煩惱,這個孩子就放棄原本自由戀愛的對象,與其結婚。結果過了五年還沒有孫子,惹得父母心急如焚, 又是房事指導,又是身體檢查。最後父母竟要求孩子離婚,讓他重新再娶。結果婚沒離成,反而讓孩子痛恨父母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他倆夫婦。

問:當初也是父母選的啊!

蘇家宏: 對啊!那回到剛剛討論的議題,難道這對父母不愛孩子嗎?不是啊!只因為不容許有任何閃失,為了完成他們全部所希望的,而不惜一切代價,但最後卻適得其反。

問:我遇到的案件比這個還嚴重,那個媳婦被岳父母逼到離婚了,決定買保險去國外自殺,幸好遇到了非裔的男生,重新開始人生。其實有時父母親的愛會讓人喘不過氣,這種愛不是不愛, 而是有壓力。再來,就是希望子女捧著鐵飯碗,像我們公司面試過一位孩子,因為父母要求,連續考公務員考了八年,都沒有考上,反而自信心受挫,很難再就業。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似乎包含著定義「什麼對孩子是好的」。然而,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於人。小平老師,您怎麼解讀,愛不要變成一種緊箍咒?

認識孩子 引導啟發

溫小平:這關鍵是在父母身上。可能這些父母以前在成長階段時沒有得到充分的自由,或者得到自由了又覺得被規劃好的路比較好。這份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轉移到自己的小孩身上,希望得到彌補或成就的機會。

再者, 也來自父母倚老賣老,例如「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似乎非得要遵循前輩的意思不可。當然這裡面是有值得參考的地方,但時代在不斷改變啊!所以,當好父母的角色最重要是去瞭解認識孩子,再去引導啟發他,像是帶他參加活動, 閱讀相關書籍,而不是代替他做決定。不然到頭來反遭到孩子責怪。

問:而且這樣的孩子也學不會對自己負責?

訓練孩子 少給答案

溫小平:對!父母親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會走。像我跟我朋友講,不要結了婚以後一點小事就問媽媽意見,而是要試著自己去處理事情。所以被過分保護就無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問:那其實父母也要學會說「不」,如果孩子一直依賴你, 要跟他說「不」要問我,按自己想法自己決定吧,不要隨便給出答案,否則他無法學會對自己負責。只是,這話說起來容易,執行卻有難度。

溫小平:關於這點我要補充, 這是要從小做起的。像我有時會在臉書上分享我的孫子的生活點滴,我媳婦的婦產科醫生就留言提醒我,如果孫子要什麼東西我都不能直接給他,要讓他自己去拿,慢慢去學獨立。

問:這過程怎麼拿捏確實很難,一方面怎麼表達你的愛,但保持距離才是愛,給他自主才是愛,而不是什麼都要干涉。

溫小平:對!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從小開始,包括所讀的學校、後來的科系都是媽媽為他做決定,如同我剛剛說的,父母親認定哪些科系、哪些行業是有前途的、薪水好的、穩定的,就規定他一定要去唸那個科系,孩子也乖乖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多半是按部就班地去走,一路就是這樣唸,包括後來的碩士、博士, 全部都是媽媽幫他做的選擇,告訴他要唸什麼、畢業後就可以做什麼。

活到38 歲 不會自主

誰知道他唸完出來之後,世界改變了,他唸的科系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甚至於他有的找到了,問題是薪水不夠高,媽媽不滿意,告訴他:「你是一個人才, 怎麼可以...」,孩子想想也對, 又把工作辭掉。

結果就這樣,一年一年晃過去,一直到他38 歲的時候,這個事情就爆出來了,人家就問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到底是誰的責任?」就我來看,兩個人都有責任,孩子活到38 歲,怎麼還不知道為自己做決定?

從這例子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去一個教會演講,很多年輕人來聽,其中一位研究生,他跟我說他很痛苦,他爸媽從大學就開始告訴他要唸什麼、唸什麼才有出息,可是他一點都不喜歡,我建議他去唸自己想唸的,他說:「我不敢,我怕爸媽會傷心難過,他只有我一個孩子。」我說:「對啊!你不想讓妳爸媽難過,只好讓自己難過!」

我告訴他:「你已經是成年人,可以自己選擇,應該跟父母溝通,讓你自己試一下,給你一個機會,譬如一年、兩年,去試一下,如果真的不行,再看看怎麼辦,說不定試過之後,你父母親看到你真的變得比較快樂,他也希望你快樂!」  

問:剛剛聽小平老師與蘇律師所講的,都是負面的例子,父母親幫孩子做決定,要孩子娶某個女生,結果發現娶了這個女生生不出小孩。另外一個則是父母為孩子下指導棋,唸到了博士還找不到工作。

由此可證明,父母親所做的決定不見得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決定,除非父母有把握,他的決定對孩子絕對好、萬無一失,否則也可能誤了孩子的一輩子,而且這種誤孩子一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親不諒解,因為這不是自己做的決定,而是父母親做的。

所以,父母親一定要很小心, 因為你不能保證自己為孩子所著想的,真的對孩子是好的。

剛剛小平老師還講到一個重點,子女要如何跟父母溝通?如何抗拒直升機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我舉一個例子,我遇到好多年輕人,他家住南部,但非要考北部的大學不可;若家住北部, 就想盡辦法去花蓮,去唸高雄、台中的學校,能夠離開家裡,愈遠愈好,因為他發現,生活在父母親的眼皮之下,滿辛苦的!不如自己有自由飛翔的空間。

這就可見,有時候子女不知如何跟父母溝通,乾脆離得遠遠的。所以,如果子女想離父母遠遠的,那就代表,過去父母直升機式的照顧方式使孩子們有難以消受、承受之重?

父母之言 可作參考

蘇家宏:是的,我也要幫直升機父母說好話,我有一位女生朋友,她父母控制她做這個、做那個、讀這個、讀那個,一定要讓她就讀好的學校。當她要交男朋友時,父母告訴她要交什麼樣、長什麼樣、家世背景怎麼樣,正好這個女生碰到一個家世背景比較差的,爸爸媽媽告訴她不要交往。

沒想到她們已經懷孕了,這對父母親就很痛苦,心想:「怎麼會這樣呢?」但同時也覺得應該要珍惜這份情緣,於是就讓他們結婚了。

婚後,這對父母親仍然維持直升機的狀態,認為他們的孩子還是會出狀況,因為對方不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所以女兒家的經濟、收入都掌握在父母手裡,因此這對小夫妻的錢就無法這麼寬裕,房子也只能住沒有所有權。

十年青春 換得當初

過了幾年之後,她們家果然事了,男生把錢花用掉,又積欠卡債,還要求他太太去借,向銀行借了一大筆錢,把家裡所有家產敗光,不過要感謝直升機父母, 這個女生本來的存款都放在她爸爸媽媽名下,也就是,債主找上門了扣不到什麼錢,因為夫妻倆已經是窮光蛋,可是他們之後卻還能過生活。

到那時候,這個女生恍然大悟,因為她被追債、被不理性對待,才體會到原來她的爸爸媽媽是這樣愛她的,她終於了解為什麼父母親要阻止她去交往這個人,也感謝父母親讓她可以活下來,所以小孩子要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爸爸媽媽反應這麼嚴重?不需要用十年青春去換得一個原本就可以預知的結果。

雙方謙虛 溝通暢順

問:對,有時候父母親會看得比子女更準確。

蘇家宏:我覺得,雙方都要謙虛,父母親也要謙虛,也許父母親沒看見那個男生的好處,彼此都要在不同的地方看一下。

溫小平:有些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回過頭怪父母親,「為什麼當初管我這麼多?我現在年紀已經到了這個程度,要回過頭修正也晚了。我不可能重新再回去唸一個科系,或者重新再交一個男朋友/女朋友,時間都被耽誤了。」所以我在想,與其到後面來責怪父母親,不如在開始的時候,子女若覺得父母親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讓自己心裡不平,就要設法溝通。

問:那要如何溝通?
溫小平:要有勇氣啊!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有的人是怕父母親傷心難過,有的怕父母親生氣, 還有一種更糟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樣如何去跟父母親溝通?代表的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為自己做決定。

而且有些人也怕,「我萬一自己做的決定沒有爸媽選得好怎麼辦?」所以自己要有承擔失敗風險的責任與擔當,不要害怕,所以應該勇敢去做,因為愈多的嘗試,愈容易幫自己找到合適的道路。

我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裡面有句話說得非常棒,「當你失戀愈多次,你靠近你理想情人的距離就愈近。」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接受失敗的勇氣,才知道怎麼成功。

坦然抒情 寫封好信

主持人:我認為,如果跟父母溝通,口頭上講不通、講不過去,寫信是一個滿好的方法,好好地把想法寫下來,有時候碰到爸媽真的很權威、講不過他,子女可以用寫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好好跟父母親溝通。

譬如:「我真正的想法是唸什麼科系、我喜歡這個女孩/男孩的原因是什麼」,或者是「很謝謝媽媽對我的教養/教育, 但是,我對自己人生有一些別的想法,可不可以讓我自己去飛一飛、衝衝看」。

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先肯定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樣彼此之間比較容易有共識、平台,子女要向父母表示,「知道你很愛我,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讓我試試看, 讓我試兩年看看,兩年後如果真的不成功,我們再說。」

不然也可以告訴父母,「我準備要過苦日子,我沒有一定要過好日子,但我能做我自己愛做的事情就最開心了,爸媽,難道您不喜歡看到我的笑容嗎?」... 等等。

我覺得子女也要有智慧,既然知道父母親愛自己,不要自己忍住,悶在肚子裡,心裡面生氣, 而是能保持一個坦然的溝通、對父母愛的肯定。

畢竟父母親所思想的,以及他所見識的,不一定有子女見識得這麼廣、靈活與新潁,所以要用一些智慧,讓父母親能夠放手給自己,我想這就是今天談話的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