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人人都知道IS的地面作戰本領,與他們在推特等社群媒體上宣傳戰的成功是分不開的。2年前他們橫掃伊拉克北部時,便提供了一系列血腥照片宣揚戰果。他們甚至讓「粉絲」追蹤聖戰士的日常,和協助他們推播動態的專屬手機程式。
摩蘇爾崩潰的那一天,該程式連結支持者共發出了4萬則推特信息。那時,所有媒體都跟風,認為IS已經勢不可擋。這個180萬人口的城市本來由2萬5千人持美械(包含坦克與黑鷹戰鬥直昇機)的伊拉克政府軍隊駐防,但在視聽被混淆下,士氣一下就土崩瓦解。最後,IS憑藉著1500名只有輕武器的聖戰士就打跑他們,輕鬆接收包括2300輛悍馬車在內的美式軍械。
我們彷彿看到1940年二戰「敦克爾克大撤退」後,讓法國數天就被軸心國佔領的「紅色行動」。那時德國善用廣播,在前線不斷散播令法國人恐慌的假消息。
如今不論正被20多個國家軍隊合圍IS最終命運將如何:它的社群網路戰法,將注定被後來崛起的恐怖組織繼承──社交媒體不僅改變了從約會、生意、到政治的一切,它還改變了戰爭本身。
19世紀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曾言,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而就像維多利亞時期發明的電報工具一樣,當遠方的世界被資訊串連後,世界彷彿變平了。
那時包括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在內的許多人,都相信這樣的預言:國家與國家之間能夠更多地互相瞭解,尊重彼此的利益,這意味著刀戈止息的世界和平之日不久矣!
然而就在幾天之後,電報開始被各國用作戰爭工具。
從克里米亞戰爭、普魯士統一戰爭,到美國內戰,電報不僅改變了軍隊間的戰場通訊,也在百姓公眾間催生了團結激昂的國族熱情──人民如此想要知道戰場上每一個戰場細節和英雄事蹟,以致於報社也開始比拚速度甚至瞎掰故事、渲染情節。
《大西洋月刊》認為,今日的社群媒體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人類的各種自私利益和想法;然而這同時是一片扭曲的鏡子。「暴力事件」向來是網路上最強的情緒催化劑(如去年的巴黎恐攻為2015推特最熱討論串);而網路互動的「回聲室」效應也助長了愈來愈同質(homophily)的社交圈、造成偏見的強化(如2012以巴衝突期間,網路上的討論串只有1成是發生在正反陣營的人之間)。
2000年前,當耶路撒冷被羅馬佔領時,猶太教激進的奮銳黨人就已經曉得要在大庭廣眾屠殺帝國支持者,而非在小巷搞暗殺,今日的恐怖份子也自然是最先明白大眾傳媒與社群網路的心理戰功用的一群人。在蘇聯冷戰時期的那個過去,信息戰通常花費巨大,成功的希望很小,如今它卻成為極端思想滲透萌芽的沃土。
過去在電報之上,曾經寄託了一代人對大同世界的幻滅希望;如今那些對互聯網帶來的和平新世代還有幻想的人,真應該都讀讀歷史。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11/war-goes-viral/5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