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活在一個超低利的世代 (20160925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6/09/25 18:16 點閱 886 次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過去10年,世界各國的央行意外地總是成為時論熱點。美聯儲(Fed)和各國央行對匯率及寬鬆出手的風聲,在金融危機以來總是動見觀瞻。

然而今日我們正處在一個節點,該來探討由央行控制的超低利金融該不該持續?本週宣布未來10年政府公債將維持無息的日本央行、再次表示暫不升息的美聯儲,以及在脫歐後將主要政策利率砍到300年來低點的英國央行,顯然都已選邊站。

很多人控訴央行干預違反了自由市場機制賦予它的權限,但《經濟學人》指出,央行只是被動地回應一個經濟必然放緩的世界潮流;而為這股潮流推波助瀾的主要力量有二:一是戰後這數十年來人類壽命延長,使世界進入老化,二是儲蓄放款大戶中國日漸被整合進全球經濟體系。

應當注意的是,企業、政府與銀行各自有與「超低利世代」連動的危機:超低利意味著政府與企業愈來愈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擺著一筆錢投資,就有足夠紅利為(壽命愈來愈長的)退休員工發放年金。

至於銀行收益更是靠短線與長線存放款的利息差,但在超低利或負利率時代,這收益要支付銀行的營運只怕將薄如杯水車薪。

《經濟學人》認為,政府必須推出謹慎的經濟刺激政策,切莫讓央行獨自苦撐大局。且這些財稅政策務必須要更為中立、即時,並建立標準應對流程。(畢竟,預算案要扯上政治口水與徇私特定集團,太容易了。)

同時要小心過去減稅或消費券一類擴張政府赤字或透支未來的手段,因此就只能從「基礎建設」項目作政府投資:如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收費。這些能帶來未來穩定收益的項目,應可順利募集到前述企業欲用以發放定額退休年金雞蛋的母雞資金(政府甚至有機會將整個股份都轉移給民企,以獲利了結)。

或許,我們可以將此稱為「小政府凱因斯主義」?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07533-central-banks-have-been-doing-their-best-pep-up-demand-now-they-need-help-low-rat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