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塑膠產品 近百團體連署

莊瑞萌 2016/09/20 18:22 點閱 7541 次
萬年不壞的塑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不容小覷。(Photo by Peretz Partensky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萬年不壞的塑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不容小覷。(Photo by Peretz Partensky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包括綠色和平與國際海洋保育組織OCEANA在內等將近一百個團體,已正式加入「停用塑膠行動」行列,希望透過該活動改變人們對塑膠的認知與使用行為,同時能找出降低塑膠對海洋污染的解決之道。一項調查更發現,將近25%在美國與印尼市場販售的魚類體內都可發現塑膠的蹤跡。

據《Sustainable Brands》報導,這次參與的其他機構還包括「東西的故事計畫」、GAIA、「5大環流研究中心」與清潔水質行動等組織。GAIA代表薇兒森表示,「這次是首度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團體共同聚集、尋找解決塑膠污染的一致方案,而且其重點不應再放在控制問題上,而是在最開始就要避免使用。」

先前有研究曾指出,若目前未採取任何行動,等到2050年海中塑膠數量將比魚還要多,不僅威脅海洋生物多樣化發展也會威脅人類健康,而且其中又以一次性拋棄式塑膠是最大元兇。

Sky News》報導,美國國務卿凱瑞日前在一場保護海洋的會議上指出,人類過去無情打擊海洋的行為包括過度捕撈、污染海洋以及人類使用能源引起的氣候相關衝擊,因此,造成海水溫度上升、融冰與海洋酸化等結果。

自從許多國家已開始禁止部分塑膠微粒後,凱瑞目前也在美國學校發動一項計畫,希望禁止使用諸如塑膠罐等一次性塑膠製品。

另外,據國家地理頻道指出,約有3分之1的塑膠包裝並未被回收,最後淪落到海洋裡。這些塑膠垃圾之後會分解成更小、具有毒化學物的塑膠微粒,再被海洋生物消化,最後進到食物鏈中。美國加州大學與印尼哈撒努丁大學合作的研究更發現,塑膠微粒與人造纖維已可在美國與印尼市場販售的25%魚類中發現蹤跡。

長期在美國推動路邊回收計畫的「生態學中心」執行長包爾奎指出,「幾年來,塑膠產業一直告訴世人所有塑膠都可以回收,但實地觀察後可發現,人類並無法靠著回收擺脫塑膠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