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猶記得1980年代時,隨著柴契爾夫人及雷根在英美帶領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我們以為國家保護傘下的大企業要漸漸消失於世界舞台了。但本期《經濟學人》特別報導指出,透過全球化的機遇、新興市場的甜頭,通用電器、三星、穀歌、蘋果、臉書等企業,再次打造了彷如1860至1917年間,鋼鐵、石油和電力公司對相應市場的高度宰制。世界彷彿倒退百年。
數據指出,美國百大企業對全國每年GDP貢獻,從1994年時的33%來到20年後的46%;5大銀行的佔全美銀行業的總資產,從2000年時的25%,也來到現在的45%。這些都是警訊。百年前歐洲發展工業革命,卻放任石油、煤鋼與電力被巨型企業壟斷,當政商利益結合形成寡頭統治集團,歐洲自由秩序被摧毀,帶來的是世界大戰的後果。
自由市場放任主義者向來認為市場會用淘汰機制自我修正,如此假定的基礎在於:企業膨脹後終不敵靈巧善變的新創公司。然而如今大企業併購及入股小有起色的新創集團才是趨勢;它們超級懂得利用自己的全球佈局來避稅,且在歐盟和華府養了成千上萬的說客影響政策;而因為大數據的應用,現在企業一般市佔規模愈大,就有愈多的使用者資料,帶來更不可撼動的平台競爭優勢。
了解這一切的歐美民眾當然憤恨;他們變得反歐盟、反全球化,票投脫歐、支持川普也是可以理解。然而《經濟學人》指出,這種天真的「反商主義」,最終只會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七傷拳。
我們需要的是更明智的政策方案,諸如稅法上對跨國公司子集團的重新定義、針對數位時代設置的「反托拉斯法」(讓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更難被直接併購),還有幫助一般用戶更容易移轉它們的個資與「數位足跡」到不同數位平台(歐執會最近對蘋果公司的控訴,就在這點上做出努力)。
唯有打擊超巨型企業在當前數位與跨國平台上的不當競爭優勢,經濟自由主義才有機會重新回到正軌。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07210-rise-corporate-colossus-threatens-both-competition-and-legitimacy-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