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號大論戰 變傻還是革命?

林佳楠 2016/09/08 19:06 點閱 9555 次
表情符號除了提高溝通效率,還有什麼功能?(photo from the Internet)
表情符號除了提高溝通效率,還有什麼功能?(photo from the Internet)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綜合報導】表情文字弱化識讀能力?如果有人這麼想,可就漠視了這些符號背後的商機和社會心理學!表情文字(emoji)由日本設計師栗田穣崇於1999年創造,現已成為人類世界成長最快的語言,也考驗科技載具和應用程式的能耐。

Emoji可不是英文,而是日文字「繪」(e)和「文字」(moji)的組合,2013年被權威的牛津英文字典增列為新字。2015年,蘋果iphone手機新增變換簡訊emoji膚色的功能,你可以選擇送出黃、白、褐、黑等四種膚色的表情和手勢,今年4月,Google的Android手機也跟進推出。未來,業者也將增加多元性別的圖示。

2015年,英國威爾斯班戈大學語言學教授Vyv Evans研究指出,同樣是視覺語言,表情文字的發展速度和使用率,卻大幅超過演化千年的埃及象形文。

英國文化評論家Jonathan Jones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發明象形文的埃及人只會畫符,遠不如寫出《伊利亞德》等千古史詩的希臘人。他在《衛報》發表評論說,表情文字的流行顯示「人類已經退化到埃及時代了,再來就會回到石器時代,還像那些黃色符號一樣傻笑。」這大概是文字愛好者的感傷,因為Jonathan說,「圖片能說的事太少了,文字才能承載更多意義。」

對此,《衛報》另一評論指出,表情符號的變化性實為文化改革的優勢。作者Simon Parkin認為,在種族、性別議題方面的語言革命必須歷時長久,如「女演員」、「男護士」等隱含性別歧視的職稱,需要很多功夫才能變成中性詞彙。但表情符號卻能迅速改變,並透過社群媒體快速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