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因應許多上班族沒有時間下廚、但又想吃生鮮蔬果,超商、市裡的「即時生鮮蔬果」選擇越來越多樣化了,但食藥署7日提醒,此類食品常潛藏病原菌,未處理乾淨就食用會導致腸胃症狀如嘔吐、腹瀉。食藥署技正高雅敏說,免疫力較差者如老人、小孩、孕婦,感染病原菌後可能引起更嚴重的疾病。
食藥署在104年根據100件「即時生鮮蔬果」進行病原菌的監測研究,7日在「正視即時生鮮蔬果可能發生的風險」記者會上指出,市售的即時生鮮蔬果,其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及沙門氏桿菌5種,其中有25件檢出含病原菌,且高達92%都被檢出含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一直位於食物中毒病因物質前3名,因為其分布很廣泛。」食藥署科長林旭陽解釋,金黃色葡萄球菌無處不在,像是人的皮膚、鼻涕上就可能被檢驗出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引發的中毒風險最高,若是衛生習慣不良者,就容易因為交叉汙染而導致食物中毒。
「但5種病原菌中,以李斯特菌的致死率最高,可達30~35%。」食藥署簡任技正高雅敏指出,李斯特菌的潛伏期較長,可達3個禮拜,因此病人發病時有較難直接界斷是感染李斯特菌。對於老人、小孩、孕婦、免疫不全、癌症病人、器官移植等免疫力較弱的高危險群,感染李斯特菌嚴重者恐引起肺炎、急性腦膜炎、尿道炎、敗血症、腦炎等。
食藥署研究檢驗組職員黃翠萍表示,細菌很複雜,毒素型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多存活在腸道環境,但侵襲型的細菌如李斯特菌,就會進入血液循環並引發其他部位的病症。要防範食物中毒,謹記保持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食物儲藏的環境溫度等,多數細菌不耐熱,可一但菌數超標至產生毒素,到時候再怎麼加熱也不能消滅毒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