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第三人生 趁早設計共生共好

林亭妤 2016/09/01 21:01 點閱 9395 次
台北市自由空間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打趣表示,第三人生是追求一段美麗的愛情。(photo by 盧明正/台灣醒報)
台北市自由空間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打趣表示,第三人生是追求一段美麗的愛情。(photo by 盧明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當人們的平均壽命多出了30年,銀髮步調的新生活該如何度過?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將以「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帶領民眾思考銀髮生活的質量。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生命的最後更需要形成和他人、外在環境「共生共好」的「第三人生」。

李若綺1日在「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記者會上表示,過去民眾總將「退休前」視為好好打拚的第一人生,「退休後」視為樂享清福的第二人生,但她認為,光從工作型態的有無來區隔人生,不足以回應生命在每個階段需要探討的東西。

退休後進入新層次

「從人的發展經歷而言,第一人生是0~25歲的成長學習期,依賴身邊人的養分成長;第二人生是26~50歲成家立業期,具獨立特質及思維並開創人生。」李若綺說,但到了50歲、甚至是退休以後,其實人類的身心靈狀態都可能達到新的層次,或許需要某些協助,或許有能力回饋社會,因此尋求和他人、外在環境形成「共生共好」的關係很重要。

「我們看到台灣社會對於進入高齡社會的討論和想像,一直圍繞著長照打轉,十分憂心。」銀享全球執行長蔡昕伶強調,觀照其他先行國家的經驗發現,長照固然重要,但絕非高齡社會的依賴,如果民眾無法從現在開始就翻轉照顧的觀念、政府各個部門組織無法將現有資源做有效整合,那麼再多的長照經費、再完善的長照保險,都無法解決台灣的高齡照護問題。

選擇性創造新生活

弘道老人基金會指出, 50歲或退休後的生活,並非單純是「成為脫離社會角色」的變化而已,「第三人生」還可以被詮釋為選擇性創造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包括生活目標、居住型態、家庭組成、人際網絡、需求滿足等,人人都可描繪屬於自己的暮年生活。

「從今天開始用正面積極地態度來合作。」蔡昕伶表示,「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就是希望每個人趁早規劃、想像、並付諸行動,執行自己的未來藍圖;台北市自由空間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更打趣表示,第三人生是追求一段美麗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