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罰台大機械系出題 違學術自由 (曾劭愷)

曾劭愷 2016/08/30 18:39 點閱 11549 次
台灣大學機械系甄選筆試題目遭檢舉違反性別平等。教育部性平會開會後,決定裁罰台大新台幣3萬元,寫下台灣首例。(photo by google image)
台灣大學機械系甄選筆試題目遭檢舉違反性別平等。教育部性平會開會後,決定裁罰台大新台幣3萬元,寫下台灣首例。(photo by google image)

裁罰台大機械系出題 違學術自由
曾劭愷(神學院老師)

引言:以政治力量監控高等教育內容,跟執政干涉司法是同樣嚴重的,破壞了法治社會當中權力的分立與制衡

台灣大學機械系今年大學甄試筆試考題,引用了聖經經文,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組成是社會和家庭的律」,造成爭議。日前教育部竟依《性別平等教育法》,對台灣大學開罰。筆者認為,甄試考題引用聖經,固然不合宜,但「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觀,完全符合現行民法,故教育部此舉乃濫用《性平法》的解釋權,嚴重干預學術自由。

當初台大考題引發爭議時,筆者曾在個人社交網絡指出,基督徒教授以考題方式強迫學生接受聖經信仰,違反了基督教神學及社會倫理的基本原則。當今在台灣,有些基督徒認為,舊約當中,以色列及猶大所有合神心意的君王,都訴諸統治權,將純正的信仰強加於民,因此當代的基督徒也應該這麼作。

上帝國與地上國有別

然而,所有的主流基督教神學家都會同意,舊約的以色列,乃是「上帝國」在地上的彰顯。不同於任何的「地上國」,舊約的以色列與新約的「教會」(ekklesia)乃是同一個群體。

新約的教會,與羅馬帝國有明確的區分。新約聖經從來沒有任何「將基督教變成國教」的教導,而當代遵循宗教改革傳統的主流神學家幾乎都會同意,新約聖經是反對「基督教國家」(Christendom)這概念的。用考題強迫不同信仰的考生接受聖經信仰,違反了宗教改革「福音神學」的原則。

「以霸權反霸權」?

但遏止教授濫用職權將個人信仰或意識型態強加於學生的責任,在於大學的學者與學生。此次台大機械系其實已經公開道歉,且承諾下不為例,而就算該系拒絕道歉,改革學術風氣的責任與權限也不應歸於政府。由政府行政部門將學術改革強加於大學,就如同該教授將聖經教導強加於學生一樣,乃「以霸權反霸權」的行徑。

芝加哥大學今年的錄取通知書中,出現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對學術自由的委身,意味我們不支持所謂的觸發預警(trigger warnings),我們不會因某位受邀講員的講題可能造成爭議而取消邀請,我們也不容忍思想『安全空間』的創造,讓個別的人們在其中逃避與他們立場相左的想法與觀點。」

真正的學術自由,無法容納「政治正確」的霸權。教育部此次以「依法而治」(rule by law)卻無「法治」(rule of law)的方式介入,主觀地詮釋《性平法》,無視於「婚姻」於現行民法在通例上普遍被接受的定義,為特定意識型態創造校園內的「思想安全空間」(intellectual safe spaces),實與專制國家的教育體制沒有本質區別。

應尊重校方學術自由

以積極手段捍衛學術自由、保護學生思想的自主權,是學者以及學生應當在校內爭取的,政府行政部門不應干預。2008年,牛津大學教授Andrew Wilkie以其在系上的行政職權,拒絕錄取一位以色列學生,理由是該考生曾在以色列軍隊服役。

這種以學術行政歧視、壓迫特定種族及持特定政治立場的考生之行為,在短時間內受到了校方制裁。該教授遭到二個月的停職處分,並被勒令公開道歉。

這種積極手段,是校方以及學術界的責任。政府的責任則是尊重校方的學術自由,由校方處置。假如學生主動提告,司法單位自會介入,為受迫害的一方主持正義。由教育部或任何政府行政部門來開罰,干涉大學的學術及教育,會嚴重破壞高等教育的自由。

筆者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加入了牛津辯論學會(Oxford Union Society)。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校園內有強烈的「政治正確」風氣,嚴禁討論政治與宗教。為了行使學術與思想上的自由,學者與學生就在大學體制之外建立了辯論學會。時至今日,牛津辯論學會仍不隸屬於牛津大學,卻完全由牛津大學的學生經營,且一直是最能代表牛津大學捍衛學術自由精神的團體。

2001年,牛津辯論學會邀請知名作者大衛.厄文(David Irving),在學會辯論。這位作者否認納粹曾進行種族屠殺,其政治立場極具爭議。牛津辯論學會因此遭到左派團體抗議施壓。在龐大的壓力下,學會取消了這場辯論。然而,屈服於此種壓力,實質上就代表牛津辯論學會妥協了其捍衛的學術自由。因此,2007年,學會決定再次邀請厄文,且不是前來辯論,而是演講。

事實上,牛津辯論學會的成員,幾乎沒有任何人贊同厄文的立場,但學會創辦的宗旨,就是讓所有的人都能在其中自由地發表其思想,並為自己辯護。此宗旨絕非基於多元主義(pluralism)、相對主義(relativism)。英國學界的容忍主義(latitudinarianism)源自於英國教會,這種學風相信真理是絕對的,不怕謬論的攻擊,反而在辯論中會愈辯愈明。因此,真理本身不需用任何行政或政治手段來捍衛。需要捍衛的,是學術自由,因為學術自由是承載、傳遞真理的橋樑。

2015年,牛津辯論學會邀請法國極右派政治人物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前來發表演說。勒龐有許多公開的種族歧視言論與政見,主張排擠猶太人及穆斯林,但在法國頗具影響力。勒龐接受邀請後,牛津大學學生會(Oxford University Student Union)對牛津辯論學會提出公開抗議,演說當天,四百多名學生更走上街頭,以肢體暴力試圖阻止勒龐。然而,辯論學會仍堅持其學術自由的原則,讓勒龐完成了演說。

勒龐及厄文的思想,都是非常偏激且具毀滅性的,與台大機械系的考題沒有任何可比之處。筆者在牛津時,從未遇見任何支持這種極右派思想的同儕。然而,牛津辯論學會的原則是,絕不按學術、政治、宗教等立場來篩選講員,就連公然的仇恨、歧視言論都能夠在此殿堂中表述。目的很簡單:真理不怕辯論,更不需要政治手段來維護。

破壞權力分立與制衡

用政治手段來維護真理,本身就是違反真理的。況且,政府單位挾持法律以維護的意識型態,不一定是真理。對於學者而言,以政治力量監控高等教育內容,跟執政干涉司法是同樣嚴重的,破壞了法治社會當中權力的分立與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ers)。

教育部此次以政治的手腕挾持主觀認定的「真理」,就算其對「性別平等」的認知是正確的,這種專制的手段,嚴重妨礙大專院校的學術自由。倘若任何學生感到台大機械系的考題侵犯到他們的權利,他們可訴諸司法部門來主持正義。然而,由教育部將任何的意識型態強加於大專院校,是極其危險的。面對台灣高等教育品質不斷下降,此次教育部的表現再次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