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辨有毒野生蕈類 誤食很嚴重

林亭妤 2016/07/27 13:58 點閱 9679 次
綠褶菇的外表色淺不鮮豔, 常和雞肉絲菇混淆,其所含的腸胃毒素會讓民眾在誤食後1~3小時,就出現噁心、上吐下瀉、脫水等腸胃症狀。(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綠褶菇的外表色淺不鮮豔, 常和雞肉絲菇混淆,其所含的腸胃毒素會讓民眾在誤食後1~3小時,就出現噁心、上吐下瀉、脫水等腸胃症狀。(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大雨過後,正是野草植物滋長之際,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27日指出,民眾若誤食有毒植物,如:誤食豆薯子的葉菜,會造成組織缺氧,嚴重者恐變成植物人。食藥署提醒,許多有毒的野生蕈類外觀具有「平凡、低調」的欺騙性,民眾勿隨意採集。

「民眾常見可食蕈類包括:香菇、金針菇、木耳、草菇、銀耳等,」食藥署科長高怡婷27日在「任意食用不明草本植物 保養不成反傷身」記者會上表示,台灣每年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引起中毒的案例,原因多為被野菇平凡的外表欺騙、分辨不出有毒無毒的差別、或是親友直接上門介紹手上植物具有抗癌、治病等不實的謠言。

「蕈類的毒性很複雜,可能造成肝、腎、中樞神經、胃、腸或其他器官的毒性傷害。」北榮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楊振昌表示,臺灣地區已知有毒的蕈類至少有29種,其中以含「毒傘毒素」(amatoxin)的蕈類毒性最強,致死的個案也最多。

「最常被誤食的野菇是綠褶菇,和可食用的雞肉絲菇非常相似。」據農委會的研究資料顯示,大雷雨過後,就是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出現的時機,通常在5~8月、氣溫高於26度的時候發現率最高。楊振昌指出,因為綠褶菇的外表色淺不鮮豔,
常和雞肉絲菇混淆,其所含的腸胃毒素會讓民眾在誤食後1~3小時,就出現噁心、上吐下瀉、脫水等腸胃症狀。

食藥署呼籲,路邊、叢中的野花、野菜、野菇,若未確認安全性千萬不要任意採食,民眾對於常被誤食的有毒植物應提高警覺心,更要打破「天然的食物最好」種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