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就職大典中安排KUSO社運表演,不能怪民進黨或新政府,要怪就怪紙風車。」負責就職大典佈置與演出的紙風車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19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2年多來紙風車的節目加入許多「在地故事」,如國民黨遷台、228事變等,從來沒人抗議,但相似的劇碼搬到府前演出,卻引起爭議和指責,但是罵民進黨的人都罵錯對象了,他願意出面承受責難。
針對520總統就職大典中將「要孩子,不要核子」、「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等社運抗議標語KUSO成社運表演,遭社運人士反彈消費抗議活動,甚至引來前民進黨文宣部主委陳芳明批評,「民進黨變得有些狂妄」,應尊重社運團體的中立立場及獨立性格,不能如此收割社運果實,這樣的演出只會彰顯民進黨對民主價值的窄化,並呼籲應取消這項演出。
對此,柯一正19日隔空發文回應說,紙風車的鄉鎮兒童藝術在2年多前開始加入台灣歷史故事的元素,從先民渡海、各國爭據、族群互鬥、國民黨遷台、228事變、學生運動、到近期社運風起雲湧,演過了200多場,「觀賞者就像在看台灣的近代史,沒人抗議過,但沒想到相似的劇碼搬到府前表演,卻引起這麼大的抗議和指責。」
「批評民進黨或新政府的人罵錯對象了,要罵就罵紙風車的負責人、藝術指導與總編導。」柯一正強調,他不是替新政府或民進黨說話,只是剛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雖然他從一開始就不贊成要承接這場活動,但直到現在,他都不認為這樣的演出有什麼不對。
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既然是歷史的過程也是事實,透過表演如此反應有何不可?」、「抗議的過程變成歷史被呈現,只有心虛的人才覺得被消費,支持紙風車!」、「提出意見的人不需要字字都這麼極端。」
但也有其他聲音認為,「在就職大典上的演出是執政者力量與政策的展現,與紙風車在鄉鎮演出的民間活動本質不同,而『抗議活動』是人民反抗政府的自發意見力量,被納入政府權力範圍中演出,確實是有奇怪的地方,學者、公民團體對此提出質疑,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