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大師》跟著熱情走 編劇埋線逆轉勝 (胡幼鳳)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16/04/06 10:12 點閱 1919 次

《擊劍大師》是芬蘭名導演卡拉斯哈洛代表芬蘭參賽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第四部電影,有趣的是這部片子是愛沙尼亞發音,而且在愛沙尼亞實地拍攝。

電影是以愛沙尼亞的擊劍高手恩德爾‧奈利(Endel Nelle)於1953年在小鎮Haapsalu成立擊劍俱樂部的真實故事改編,當時愛沙尼亞的處境是在二次戰後,剛脫離納粹占領,又陷入蘇聯史達林的魔掌。

小鎮的擊劍老師

發生在愛沙尼亞的故事,為何由芬蘭來拍呢?要由編劇安娜海納瑪Anna Heinämaa說起,這位芬蘭小說家同時是位擊劍高手,當她去參訪愛沙尼亞小鎮時,發現擊劍在這個小鎮有如國民運動,她好奇去探訪當地的擊劍俱樂部,進而認識了恩德爾奈利的女兒,得知恩德爾當年名列蘇聯黑名單。

恩德爾為了逃離秘密警察的追緝,隱姓埋名由列寧格勒逃到愛沙尼亞小鎮擔任體育老師,在偏鄉小學成立了擊劍俱樂部,並冒著生命危險帶隊去蘇聯比賽,讓她頗受感動,花了六年調研並改編寫成劇本,而這動人的劇本吸引了芬蘭導演卡拉斯哈洛,而促成了這部由芬蘭、德國、愛沙尼亞跨國合資之作。

當年愛沙尼亞小鎮的孩子多半是戰爭孤兒,小學資源奇缺,連一般體育器材都要和鄰近的軍營共用,遑論擊劍這種貴族化的運動,本想隱遁逃避的恩德爾向列寧格勒的友人求援,而友人寄來一批二手的擊劍用品及護具,開啟了小鎮的擊劍俱樂部。

校方與居民衝突

而甘為秘密警察爪牙的小學校長,一直視擊劍這種資本主義的遺毒,反對恩德爾教孩子們練劍,但是孩子們由擊劍這種優雅運動中得到的快樂,卻使得小鎮純樸的居民,首次反對統治者的暗示,力挺讓擊劍俱樂部存在,造成校方與居民的外在衝突。接著的考驗是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在蘇聯錦標賽獲得榮譽,恩德爾必須鋌而走險,冒被捕的風險,去他原本逃離的蘇聯境內比賽。

內外交加的衝突讓這部溫情的戲高潮起伏,編導刻意加入的愛情片段相形之下反而沒有什麼可觀。

時代背景凸顯人性

首次擔任電影編劇的安娜,以三幕劇做為劇情結構,一開始以擊劍高手逃避追緝隱身小鎮,再以雙線進行劇情,一方面以恩德爾雖然心懷秘密,仍如師如父地訓練孩子成擊劍高手,一方面讓校長暗中查訪恩德爾的過去,向秘密警察舉報。並在訓練過程中暗中埋下逆轉勝的關鍵,在最後結局中展現爆發力。

導演卡拉斯哈洛一向擅長拍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我很想你》曾獲2003年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戰場上的小人球》等片),在此片導演再次顯現功力,不僅讓小孩未經雕琢自然地在鏡頭前,並且在溫馨的基調中,呈現了二戰後愛沙尼亞被俄共統治時期,人心惶惑不安的時代背景,更突顯人性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