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提出成立亞投行的背景,是2008年亞洲金融海嘯後,全世界資金總量及其在全球市場的流動方向有了重大變化。21世紀以來,整個國際經濟發展背後的戰略方向,事實都已操之在財務金融權力的掌控者手中,主導了國際資金的流動方向。世界金融海嘯後,緊接著2009年歐債風暴,使歐美先進國家社會的85%資金部分,都泡沫化了。
【亞投行成形】
中國在2012年金磚四國新德里高峰會,提出成立「金磚銀行」(NDB),同時設置新興國家紓困自救基金,分別以「新開發銀行」取代WB,要以紓困自救基金取代IMF的功能地位。
2014年4月李克強在博鰲會議一公開提出亞投行構想,第二天立即得到27個國家支持。而2014年7月金磚國家釋出「新開發銀行」NDB訊息時,就附帶有「亞投行」計畫在內。但當時,說實在的,包括美國、歐洲,甚至於多數國際觀察家在內,都還搞不清楚,NDB與AIIB究竟是一回事,還兩回事?
直到11月6日習近平在上海宣佈,先拿出四百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未來將再擴充到六千億美金,大家才敢確認「亞投行」是真正大事業。
過去亞洲開發銀行或世界銀行做法原則上是:任何國家的基礎建設,僅能就其鐵公基主體部分,得到25%補助,剩下的75%自籌,這對先進國家不是難事,但對其他落後國家,卻如登天之難,即使爭得了25%補助,剩下75%的錢,並不容易湊得出來。
【「亞投行」熱賣的原因】
但弔詭的是,當自籌不到75%的錢,則原本要給的25%,也就無法撥給了。可是,習近平的「絲路基金」本身,同時具有「主權基金」加「私募基金」之屬性:其能投融資的期程,要比私募基金長一點,但比主權基金則略短,剛好介於兩者中間,將來「絲路基金」跟「亞投行」的良好配合,落後國家祇需自籌25%,即可啟動必要的基礎建設了。如此一來,當然使「亞投行」一下子熱賣起來。
「亞投行」對中國大陸自己,固然也有其本身的需要:第一,中國經濟過剩問題異常嚴重,製造業閒置很大,尤其是鋼鐵業過剩更為嚴重;第二,許多中國本身所需的鐵公基建設已經完成,使得工程技術服務業的產能與技術人力,也嚴重閒置,必須妥善解決;第三,外貿衰退;第四,能源供給壓力大,主要因為霧霾關係而不能再多用煤。
為徹底解決「新常態」問題,中國的國家經濟戰略主軸,循兩條線推進:一是「促進內需」,包括推動城鎮化、智慧城市、設置四大自貿區啟動服務業等;二是「拓展外需市場」,以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為首要。
【對台灣會有帶動作用】
論者認為,大陸「一帶一路」戰略,對台灣會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亞投行是一種對外經濟戰略跟財務金融的結合,亞投行不是一個獨立事件,而是一個系統。從短期來看,台灣要解決悶經濟的問題、要解決投資減緩的情勢,參加亞投行是最容易搭順風車的方式。
從長期來看,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北邊「路絲」跟南邊「海絲」,不啻就等於是替台灣未來的貿易投資市場,開出了兩條高速公路。台灣過去66年來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東向靠美國,北向靠日本,而往遠西靠歐洲,乃是後來慢慢增加的。
可是,一帶一路所針對開發的中亞、東歐、南亞、中東歐,對台灣都是陌生的。一帶一路的確是可以讓促使台灣變成世界級經濟的一個很重要機會,台灣要怎麼樣有效利用這條高速公路,正在考驗今天當家政治人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