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太早熟 難找合拍股東

黃捷 2015/10/26 18:20 點閱 6606 次
26日在社企聚落舉辦國際社會企業座談會,受邀來台的加拿大社企領袖David LePage分享社企的經營秘訣。(photo by 黃捷/台灣醒報)
26日在社企聚落舉辦國際社會企業座談會,受邀來台的加拿大社企領袖David LePage分享社企的經營秘訣。(photo by 黃捷/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黃捷台北報導】還沒解決別人的問題就可能先被自己的問題打敗!近年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加速,但太「早熟」的結果使得缺乏投資者,也難有理念相合的股東。黑暗對話社企創辦人謝邦俊感慨股東心思難猜,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則認為,無論是讓員工成為股東或單純出資的股東,都要經營好股東關係,才能維持對社企共同的使命感。

社會企業雖為企業,但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試圖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26日在社企聚落舉辦的國際社會企業座談會上,謝邦俊醫師分享從事社會企業9年來的省思與困難。他發現,社會企業即使使命感強烈,卻仍要面對企業的經營難處,當創業者與股東對社會影響力的認知不同,或是股東要求更大的利潤時,堅守的社會價值即面臨挑戰。

受邀來台的加拿大社企領袖David LePage卻羨慕謝邦俊的煩惱,因為在加拿大,地廣人稀,部落歧異,不易形成團結社群,要找到投資者已不容易,更何況要篩選理念一致的股東。但他強調,「選對股東很重要」,若一開始就找到願意為使命出錢的股東,就不怕股東破壞社企使命。他鼓勵股東,以消費當作投資。

與會者問及,若讓員工成為社企股東,是否更有助企業發展?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博士說,目前政府已在籌募社企循環基金,由社企自己幫自己,如天使基金可全部買回,讓投資不成為借貸,或許員工變股東可行。她表示,社企聚落用意即是互相提醒風險,並提供法務、財務幫忙,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朝向市場轉型。

亞洲大學國企系助理教授劉子琦也發現,偏遠地區的連結較城市更強,懂得「自己社區自己救」,他相信合作和結盟的關係能夠提高社會影響力,達成經濟、社會、環境永續經營的三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