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憂鬱 家人與關愛是特效藥-獨家專訪輔大醫學院副教授施以諾(20150915 醒報人物現場)

醒報編輯部 2015/10/04 12:12 點閱 2146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施以諾(輔大醫學院副教授、資深作家)
整理:張心惟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身兼精神科職能治療師與博士,施以諾更是年輕的大作家,請施副教授先談談您所寫的書吧!

施以諾:我的著作中,較為大家所熟悉的是《態度決定你的高度》、《信心是一把梯子》。這1、2年來,大家可能就比較知道《信仰是最好的金湯匙》以及《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

【名嘴誤用「精神分裂」】
問:提到《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抗憂鬱就是今天的主題之一,我們要來談談現代人該如何面對憂鬱的情緒。施副教授近日在臉書上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最近政論節目中的名嘴都以「精神分裂」、「神經病」來批判政敵,說他們的政治立場不一致。

施副教授以身為精神科治療師的專業角度觀之,表示現今「精神分裂症」早就因過於負面、有污名化患者之嫌,應在診斷上更換病理名稱,以免對病患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施以諾:「精神分裂」、「神經病」兩詞,在生活中常被用來罵人。其中,我認為「神經病」聽起來比較沒那麼銳利,因為這個名稱並不是醫學診斷上的正式名詞。而且,在周星馳主演的搞笑電影中,也被當做玩笑話的台詞,因此「神經病」的傷人指數並沒有那麼強烈。

但「精神分裂」一詞引起的負面後座力則較為強大。由於這是正式診斷的名詞,比起「神經病」也比較嚇人、難聽。因此當這個正式名稱被用於罵人、羞辱人時,無論對被罵的當事人,或罹患該症的病患、其家屬,造成的傷害或打擊都非常大的。

【疾病、品格 大不同】
問:那究竟真正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會有什麼症狀呢?根據名嘴在政論節目的發言,「精神分裂」是指個人的政治立場前後不一、出爾反爾等,但事實上「精神分裂」並不是這樣吧?

施以諾:並不是!許多名嘴都誤用了「精神分裂」一詞。不過,現在其實已經沒有「精神分裂」這個詞彙了。在最新一期的《DSM-5》醫學診斷手冊中,「精神分裂」就已經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了。

「思覺失調」常見的症狀包括幻聽、妄想,甚至是思考上嚴重的不合邏輯。這跟名嘴所說的投機、為了謀取利益而立場前後不一的個人特質,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問:我想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種是有意識、一種是無意識的。這些患者並不是故意這麼做的,就只是因為精神上無法協調。

施以諾:許多患有思覺失調的病人,表現出來的症裝都是歸因於疾病方面的問題。但名嘴將「精神分裂」用於罵人時,常指的是品格方面的問題。疾病表現與品格問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需重視憂鬱情緒】
問:現代人為什麼這麼容易得到憂鬱症呢?這究竟會表現出何種症狀,還是只是一種情緒的展現呢?

施以諾:憑良心講,若要被正式診斷罹患「憂鬱症」,其實難度還滿高的。達到罹患「憂鬱症」的門檻並不低,但擁有「憂鬱情緒」則是相當容易。因此我們也得承認,「憂鬱症」一詞早已被許多民眾掛在嘴邊。憂鬱情緒持續時間一久,恐影響工作效率,也可能對人造成其他傷害。

先前有研究指出,當員工很憂鬱時,個人產值就會大為降低。若整個國家社會都籠罩在憂鬱的情緒當中,國家的整體產值自然也有可能受影響。因此,憂鬱情緒便是現代人必須正視的問題。

【適度自信 快樂根源】
問:那麼憂鬱症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就個人觀察而言,許多台灣人自信心都相當不足,以致於在許多應該挺身而出的場合退卻,也常把不高興的情緒放在心理、不說出口。另外,也有許多人在需要表現的場合中,也選擇壓抑、不願意求表現。

我也聽過醫生表示,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快樂、常有負面思考,因此難以從疾病中復原。這部份施副教授怎麼看呢?

施以諾:自信心與憂鬱可能沒有必然的關係,但通常不憂鬱的人,都保有適度的自信心。當自信過高或不足,都有可能有強烈的憂鬱情緒。舉例來說,雖然每個人憂鬱的表現方式不同,但若我把自己看得很低,大概不會很快樂。有些人會因憂鬱而消沈,也有些人則因此表現得很有攻擊性。

而自信過高,也有可能造成憂鬱指數相對高。因為自信過高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棒,但在現實中卻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正如一個抗憂鬱的猶太名言所說,「要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適度的自信,才是快樂的最重要根源。

【大環境差造成憂鬱】
問:「人比人,氣死人」、覺得自己薪水太低,會不會就是現代人憂鬱情緒的來源呢?

施以諾:有可能!但人就是尋找意義的動物,會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很多人即便薪水不高,但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的話,仍然很快樂。但有些人雖領有不差的薪水,卻沒有實踐使命感的喜悅時,也未必會快樂。若人能在生活中、工作上找到意義,通常不會不快樂。

問:施副教授提到的,多屬個人情緒因素方面,但大環境的失業率、家庭關係、婚姻關係,會不會也是造成憂鬱情緒的因素之一呢?

施以諾:若以大環境來看,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整體就業環境。經濟不好時,便會是許多人生活壓力的來源。舉年輕人為例,在大環境不好時,創業成功率就可能變低,自我實現能被成就機會也降低,當然就可能變得比較不快樂。

問:究竟在什麼狀況下,我們會有憂鬱情緒呢?請施副教授為我們分析憂鬱情緒的幾項指標。

施以諾:若以醫學定義來看,每個人對「憂鬱」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但傳統而言,明顯的憂鬱症狀包括因情緒低落而產生輕生念頭、對原本極感興趣的事情意興闌珊,以及因挫折而影響情緒的時間影響非常久。

若低落情緒持續2、3天尚稱正常,但若持續超過1個月便需注意。不論強弱、頻率為何,若已超過1個月,便必須檢視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

【輕生念頭廣泛】
問:我之前在一次講座中,講者詢問聽眾是否有在近一個月內閃過自殺的念頭,竟有高達70%的聽眾舉手承認,好像比起改變情緒、自己的個性,輕生還比較容易,簡直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近日新聞中也有科技業高層由於龐大壓力,竟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另許多聽眾不勝唏噓。一般人雖承受社會壓力,常感覺沮喪、躁鬱,卻不認為自己的情況嚴重到需要求助醫師的專業治療,這該如何是好?

施以諾:每個人對於自殺念頭的標準不一,很多人可能只是「我乾脆不要回來這個世界」的念頭閃過,相對而言可能憂鬱情形比較沒那麼嚴重。然而,在閃過這個念頭的同時,已經伴隨著某些具體的想法,如「在人少的時段到樓頂一躍而下」,自殺步驟、流程已經在腦中漸漸成形時,大概就要特別注意。

如果已經達到上述這麼嚴重的狀況,請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再來,若突然對於以往感興趣的事物意興闌珊,且已持續2個禮拜、心情低落的話,可能也可以考慮是否該去尋求協助。因為這可能是,情緒自救的機制失調,可能無法調劑自己的心情,便需求助於其他的專業管道。

【維護與家人關係】
問:施副教授提到,若曾閃過自殺念頭,心情低落很久,或是對於以往有興趣的事情變得沒興趣,都應求助專業協助。但若這些人想好起來、脫離憂鬱,就會有正面思考。但他們通常都不會求助,因為若有求助便不會繼續陷入憂鬱。因此,周遭親友可能也得從旁協助。那麼親友該如何幫助這些負面思考的人呢?

施以諾:其實說到憂鬱,無論是自救或幫助別人,我們都有3件事可以做,以解決現在或未來可能發生的憂鬱狀況。首先,注意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跟家人關係愈好,出現憂鬱的機會可能相對愈低。身為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我也曾接觸過類似的病患,也會有病人詢問相關問題。

就我的觀察,很少有極度憂鬱的病人,與家人關係非常融洽。雖然不能說與家人關係不合才是造成憂鬱的原因,但許多憂鬱的人,家庭無法成為他的情緒出口、釋懷管道。而且,我認為家人是個非常特別的支持系統,工作、同事,或甚至很多關係都能結束,但血緣關係卻會一輩子相隨。因此,維護與家人的關係就相當重要。

【家庭即人生後台】
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到「家庭是人生的後台」,指的並不是「後台很硬」的後台,而是音樂會、表演舞台的後台。表演時從後台走出來,表演完便回到後台,跟我們上下班的模式很像,而後台就是支撐的力量。若表演表現不佳,不可能在台上嚎啕大哭,而是回到後台才能宣洩情緒。出場前,後台也是整裝出發之處。

家庭就與後台相當類似,若後台夠好,對演出者的表現、壓力,影響與幫助也會很大。因此,若與家人保持良好關係,相對而言不僅心情會更好,在生活、職場上也能創造出更亮眼的表現,成為很好的良性循環。

【勇敢講愛修補關係】
問:但若跟家人關係不好常是其來有自,短時間內恐怕也難以解決。家人之間天天相處,對彼此的脾性聊若指掌,更何況許多人因為曾被傷害過,因此在家也不願隨意開口傾吐。這樣的關係該如何去修補呢?

施以諾:對家人的愛要敢講。在外面講愛,常被懷疑背後是否另有動機與目的。但對家人講愛,就算一開始沒有被接受,也比較有合理性,因為對家人的愛是人之常情。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肉麻、不太習慣,但只要敢講,講久了可能關係就會慢慢朝著正面的方向改變。

問:施副教授提到,我們一定要認知家人是最安全、最愛我們的,就算在外面再怎麼受盡屈辱、奚落,家中的長輩、晚輩都會是友善的。

現在整個台灣的憂鬱情緒相當高,許多人處於憂鬱的情緒中,對於生活事物都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人閃過了自殺的念頭,或者是他久而久之陷入了挫折的情緒之中。

施副教授提出了抗憂鬱的三支箭,第一支箭就是設法與家人和好,那我剛也有提到說跟家人和好有些難處,因為很多的傷害都是日積月累,那施副教授有沒有什麼與家人相處上的建議。

施以諾:我覺得還是要勇敢表達愛,我常常舉一個例子,假設我們今天的職業是當業務,我們反而會盡一切方法幫助眼前這位我們不熟悉的人,只因為要賣東西。但我跟各位保證,我們只要將這份技巧、心思的其中50%用在家人身上就非常有用,雖然一開始會有點肉麻的感覺,但習慣之後就會覺得非常的甜美,只要你跨越了那肉麻的心理障礙。

問:那如果今天家人傷害你很深,你該如何原諒他們呢?跟他們和好?

【原諒家人 善待自己】
施以諾:我覺得有一個前提,和好不等於任何認同,也許你不認同他的行為,但你願意原諒他。但我們必須承認,和好跟認同是需要時間的,當然表達正向的情感越多,我相信和好所需的時間會越縮越短。

問:我想我們大部分的人只要能跟家人的關係融洽,就可以解決生活上很多憂鬱的情緒,畢竟家人一直都是我們的靠山。那施副教授的第二支箭,怎樣卻立一個好的人生目標?讓憂鬱情緒遠離自己。

施以諾:其實人生目標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為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找到意義,如果可以,那你的憂鬱感也會減低。我個人對憂鬱的解讀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時,那就會產生憂鬱。你看一個人失戀、失業了,你說他本身很差勁嗎?其實不會,只是他當時有一種強烈的被否定感,憂鬱感就上來了。

你有沒有辦法為你自己現在的工作找到意義,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些人對於編輯等文字工作感到枯燥乏味,我曾經遇到一位我非常佩服的文字工作者。我問他,「你難道不會覺得編書很無趣嗎?每天都與文字為舞。」

【用想像力建立目標】
他表示,「做這行要有想像力,你要想像今天在編輯這段文字的時刻,之後可能有人心情不好時,一看到我編輯的文字後,他的心情馬上就變好了、就笑了,突然他可能找到他的人生目標。雖然我只是坐在桌前做打字的工作,很無聊很枯燥,但只要西想到這點,我就發現其實我是在跟整個社會互動,我是在幫助別人。」

我聽了後覺得很感動,你能不能幫你的工作找到一份意義,如果你找到了意義,你也很難不快樂,即便今天是家庭主婦或只是掃地了工人,你只要富有想像力,人家一來發現這裡的怎麼打掃得這麼乾淨,他的心情就會變好,回家之後可能就少發一頓脾氣。只要你的想像力夠強,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並不無聊。只要能運用想像力為每一份工作賦予意義,沒有一份工作是無趣的。

問:沒錯!我聽過一個3個人在蓋房子的故事,前兩個人說,「我學工程的蓋房子」、「我為了餬口蓋房子」,第三個則說,「我在蓋一個美麗的大教堂,這樣日後有人來時,心靈也能得到安慰。」如同你今天是救護車的司機,你將病人送入醫院,搶就他的性命,其實也是很有價值的。

那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請問施醫師,改善情緒的第三支箭。

【音樂是情緒治療師】
施以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改善情緒三支箭,其實都是不需要花費成本的,我們可以完全靠自己掌控。第三個我其實也是不需要成本的,你能不能在你的生活當中善用音樂,讓音樂在你的生活當中扮演角色。

其實現在聽音樂不像以前一樣,現在科技普及,你只要手機拿出來就可以聽。就看你能不能為自己找到你在報怒之時聽什麼音樂,哪一種音樂可以讓你的情緒振奮起來。

當然這跟每個人的背景、文化有滿大的關係,但其實有時候音樂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來玩的。歐陽修曾經有一篇文章「送楊寘序」,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意思就是我常心情不好,嚴重到快要生病了,在家裡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不過他後來怎麼醫好自己呢?他沒吃藥,但他去學琴,後來就到達忘記疾病還在體內。

其實我覺得現代人學一些簡單的樂器,對他們的人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就是音樂「自療」,自己治療自己。但是雖然音樂有治療的效用,但是用不好,也是會有反效果,所以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音樂。

主持人:施醫師提供了我們抗憂鬱的三支箭,都是低成本不太需要花錢,與家人和好、找到工作、人生的意義及找尋屬於自己的音樂處方。好好運用這三支箭,遠離憂鬱情緒迎向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