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出埃及記:難民、同情與民主(20150913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5/09/13 20:23 點閱 1955 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出埃及記:難民、同情與民主

面對敘利亞的內戰曾經冷血了好多年,歐洲這陣子風向突然變了。3歲娃溺斃浮屍海灘的照片撼動普羅大眾的良知是一,德國總理梅克爾高呼要以憐憫心戰勝排外恐懼的道德氣魄是二。

難民的政策思辯可以從三個族群的利益展開:真正的難民、經濟移民,以及本地公民。敘利亞受到阿塞德砲轟以及IS聖戰恐怖主義席捲的人民,符合聯合國定義的難民,他們需要不只是歐洲,而是全球的幫助。

其周邊國家的難民營暴增,也需要國際支持,才能給予難民進一步的教育與就業安排。這也許意味著他們只是作為難民轉入富庶國家前的中繼站,那麼這就需要富庶國家盡快幫他們過渡難民,以免申請庇護者還必須自己搏命渡海,及與人蛇集團打交道。

其次,難民中也夾雜著自身安全無虞,只是想要更有錢的經濟移民。儘管一些少子化的歐洲國家很缺工,但它們還是必須用工作簽證的許可機制來遏止非法經濟移民,才能讓經濟移民的輸出國也配合。

對於國內公民而言,難民當然需要消耗社福資源,而且他們工作後也會破壞拉低最低薪資,但這是自由市場必須要面對的。別忘了猶太人、亞美尼亞人、越南船民、烏干達亞洲人都是「移植」成功、異地開花的典範。

最後,文化適應是一大難題。西方仍殘餘著中世紀「基督王國」的文化認同,然而,向穆斯林伸出援手的「好撒瑪利亞人」才是真正基督精神、也才是破解伊斯蘭聖戰仇恨意識的不二解方。

梅克爾是深明這一點的人:「尊嚴政治」可以超越右翼排外的那種「恐懼政治」;比起坐視難民成為朱門外的凍死骨,並讓恐怖主義成為陰魂來敲門,「愛你鄰舍」的文化將證明它是道德、經濟、政治三贏的世界楷模。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664136-europe-should-welcome-more-refugees-and-economic-migrantsfor-sake-world-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