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厭離-《非誠勿擾2》2009 (何英傑)

何英傑 / 《冷靜看電影》專欄作家 2014/10/16 11:16 點閱 1536 次

這部電影走的是幽默路子。除了片首的「離婚典禮」與片尾的「生前告別式」,導演加入了「試婚」這個社會上的新興觀念來串接。

形式方面,這部作品對語言具有不俗的掌握,這恰好是華語片向來不擅長的一環。電影語言,取之於日常生活,但通常不會直接抄來用。它理應經過藝術性的轉化,也許是簡練、也許是誇飾,或者是譬喻、排比,但總是有變形。

且文字以外,還有聲韻。對白的抑揚頓挫,會自然形成一種節奏感、音樂感、甚至是不懂這個語言的人都能聽到的一種聲音性的美感。目前華語片在主打的台辭之外,往往沒有餘力顧及。因而聽上去,就覺得平板無力。然而這部作品,頗有相聲似的機鋒與音調,避免了這項缺點。

內容方面也可圈可點。導演試著從社會百態中取材,加以諷刺、批評。甚至連與主題有些距離的「足浴」,導演都藉由演員之口,陳述一個為人處世應有的分寸。這類不時出現的洞察力,使全片閃著睿智的光采。

關於主題「試婚」,我個人看法倒是悲觀。我不相信「試婚」能試出什麼。片中的女主角很妙,面對未來的婚姻結果她顧忌不安,因此要先試。而且不是從頭試,而是跳過「蜜月」、跳過「七年之癢」、連「中年危機」的階段都跳過,直接進入「相依為命」,就是台灣人說「捏屎捏尿」的階段。她不試「如膠似漆」,想要跳過激情,試試看能否不離不棄的白頭到老?

這怎麼行得通?這不是自尋煩惱嗎?天底下有誰能通得過這等難關?

婚姻之中,且不說那些最傷情人心的大衝突,如家庭暴力、外遇欺騙,就說那些小的,如講話口吻、用錢方式、養育孩子的態度、兩邊的父母照料、事業家庭的平衡、看待事物的價值觀,豈不是隨便想、隨便有?至於其他生活中林林總總不愉快的小摩擦,在某種工作壓力、某種情緒失控之下,照樣可以突變成感情受損的要件。

家的核心原是愛,但家人之間所期待於家的功能性、效率性,常常反蝕了愛。像是光滑玻璃上鑿下一個缺痕,最後卻整片裂掉。於是「愛別離」,就變成了「怨憎會」。

大吵也罷,小吵也罷,到頭來能消氣的,還只有愛、只有付出、只有體諒、只有那一點戀愛的心。些許的耐心、包容,就可以互相拉住、渡過婚姻中一些懷疑困難的階段。當初戀愛,兩心怦怦然的相悅,誰也不會計較小節。世界一切都是最美的。回到這份心思,不就好了?

想回到這份心思,靠的是婚姻中一起的美好經驗。如今「試婚」,像男女主角這樣,通通跳過「互相信任」「互相付出」這些美好歷程,乾巴巴的,嚷著「非誠勿擾」的,就想挑戰婚姻中最沉重、最難熬的殘疾照顧,誰扛的住?婚姻是「經營」出來的,哪裡是「試驗」出來的?帶著這種遲疑心、厭離心,怎麼可能試出婚姻中歡笑的滋味?能試出來的,除了苦,還是苦。

劇中那位一開始便離婚的男子,在他最後告別式上,明明講得出一番感念前妻的話,怎麼離婚之前不講,離婚之後不講,到了臨死之前才講?先講了這些話,婚姻不早挽回了?能講出這些話,怎麼還認為「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沒錯,世上的婚姻,確實有許多是無奈又無力的「白頭偕老」、是無奈又無力的「將錯就錯」,看似模範夫妻,實則乾枯無愛,只是如癌症末期一般拖著等時間到的關係。

但並非全部如此。假設說世上有完美情人、完美婚姻,那麼凡人的婚姻或許「怎麼選都是錯的」。但縱然如此,婚姻的維繫也絕不該是「將錯就錯」。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沒什麼好「將錯就錯」,「將錯就錯」是最可憐的。

只要情在,錯,就有機會變成對。這一點,那位小女兒結尾讀的僧詩倒是講得很清楚: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心裡。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婚姻夭折的原因有很多,但長久的原因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