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迷你影集是讓我徹夜難眠的作品。它所留下的餘悸彷彿一枚被點燃的重磅炸藥,深深震撼了我的內心。
從未有一部電影或影集如此深刻地影響我,讓我在清晨五點多依然清醒,忍不住提筆記下這份澎湃的感受。
走向極端的少年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英國迷你影集,由傑克•索恩與史蒂芬•格雷厄姆共同創作,後者不僅參與編劇,還在劇中擔綱重要角色。這部作品以獨特的單鏡頭拍攝手法呈現,聚焦青少年暴力、「非自願單身者」(Incel)文化,以及社交媒體對年輕世代的影響,深刻剖析一位名叫傑米的13歲少年如何從平凡的家庭背景一步步走向極端行為的過程。
全片分為四集,每集約50分鐘,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堪稱繼《1917》之後將此技術推向極致的傑作。攝影機鏡頭從平面單機視角拉升至鳥瞰全景,飛越至另一場景後再回到平面,繼續一鏡到底的拍攝,這樣的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全劇轉折在第三集
作為觀眾,我們隨著鏡頭的流轉,以第三人稱視角近距離穿梭於角色之間,體驗自然且毫無違和感的沉浸式觀影感受。演員們在沒有分鏡或剪輯的條件下,必須根據劇情和台詞半即興演出,這不僅考驗演技,更考驗臨場反應與機智。
特別是第三集中,心理師與13歲兇手的雙人對戲深入探索傑米的內心世界,成為全劇的轉折點與高潮,堪稱經典。更令人驚訝的是,飾演傑米的13歲少年演員竟是以此作為銀幕處女作!在劇中,我們見證他三次情緒失控、近距離咆哮的震撼場面,儘管只是演技,透過一鏡到底的鏡頭,仍能清晰捕捉到飾演心理師的女演員臉上真實的恐懼與淚水。
編劇之一的索恩坦言,在創作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自己與傑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角色的痛苦與憤怒喚起了他內心深處不願面對的共鳴:「傑米來自一個溫暖善良的家庭,就像我一樣;他是一個聰明的男孩,就像我年少時一樣……」
天使與魔鬼交替
這部作品揭示了天使與魔鬼如何在一個13歲孩子心中交替顯現,並探討是什麼因素讓一個聰明且看似乖巧的男孩,在面對特定話題或情境時,轉變成充滿暴力傾向的惡魔。在幻想與現實、謊言與真相的交織中,主角內心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這正是全片值得深思的核心。例如,網路上的「非自願單身者」文化所鼓吹的仇女思想,以及校園與網路霸凌、勒索等,都可能成為驅使青少年性格扭曲的關鍵因素。
《混沌少年時》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讚譽,被譽為「近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作品」以及「強大到足以挽救生命的電視劇」。不僅演員們的精湛表演備受矚目,其藝術成就也廣受肯定。這部劇在英國引發了關於青少年手機與社交媒體使用的廣泛討論,甚至推動了兒童數位安全立法的倡議。
網路時代的犧牲品
學校教育、同儕壓力、網路與手機的影響——或許在孩子叛逆的青春期,我們忽略了陪伴與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以為他們待在房間裡很安全,不會造成什麼危害;我們相信他們在做對的事,所以給他們買了電腦、手機,以及一切他們想要的。然而……」
傑米不僅是當今網路時代的犧牲品,也是未能及時發現問題的父母、無力阻止悲劇的學校,以及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心智共同塑造的產物。
正如劇末,父親(同時也是編劇之一)在傑米的房間內,抱著兒子最愛的小泰迪熊布偶痛哭,哽咽著說:「對不起,兒子,我應該做得更好。」
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海報。(圖取自facebook.comnetflixus)
【支持醒報,精彩言論。小額捐款可抵稅:(004)045001007947中華基督徒新媒體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