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隨著經濟結構轉變以及貿易自由化衝擊,台灣農業面臨諸多困境,農民平均所得偏低,休耕農地面積大幅增加,相對的工商業用地需求增加,由於都市用地有限且價格飆漲,建商將腦筋動到農地。
【打開潘朵拉盒子】
但是受限於農地農有農用規定急思解套,為此在財團強力遊說下,2000年修法讓台灣由「農地農有農用」調整為「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政策,亦即由「管人又管地」調整為「管地不管人」,任何自然人均可購買農地。
從此潘朵拉盒子被打開,種下假農民充斥腐蝕政府龐大的農民福利支出,農地、農舍更成為非農民興建、買賣炒作的商品,造成今日優良農地大量流失,農地破碎、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農地價格不合理飆漲,讓真正農民或欲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無力購買或承租農地的苦果。
亡羊補牢,為遏止農地惡性炒作,在宜蘭縣政府開出農地改革第一槍後,中央政府亦決定修改「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增訂「農舍申請人為農民」的認定以及「申請興建農舍應檢附經營計畫書」,原本政府官員還透過媒體專訪,宣示最快將於6月底實施,如今卻傳出因部分立委反對施壓,行政院基於選舉考量將暫緩實施採拖字訣,讓農地改革停滯不前,引發民間團體痛批農舍修法被當兒戲,並前往立院抗爭。
雖然行政院解釋說,目前意見分歧還需要時間整合絕非「緩推緩議」,但是該議題已經討論多時社會也有共識,修法嚴查、遏止亂象已是當務之急,不應再拖延下去。
【改革總有陣痛】
國內休耕農地高達10多萬公頃,形成資源浪費常引發各界非議。持平而論,隨著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環境變遷、飲食習性等轉變以及考量農村實際狀況,目前確實存在諸多土地使用分區不合時宜或與現況不符情形,需要一併檢討修正,政府有必要針對農業用地重新檢討規劃包括:該保留多少數量的農地(即台灣耕地紅線)以及這些農地的區位配置為何?別只專注於枝微末節的法條修正。
任何改革總會有陣痛,但是為了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回歸「農地農用」實屬必要應該堅持下去不能反覆自毀立場。值此關鍵時刻,民眾除了表達支持改革方案外,也應該督促政府做好護農措施(包括建全產銷結構、改善生產環境、實施環境補貼、推動土地儲備制等),讓年輕人視務農為熱愛鄉土最直接的產業。別再讓政客、財團毀了年輕世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