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後樂集】看清BOT爭議中的義與不義 (胡業民)

胡業民 2015/05/04 09:57 點閱 1759 次
柯P則逐漸認清事實的複雜性,進而放出對大巨蛋存廢的處置風聲:「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 (photo by wikipedia)
柯P則逐漸認清事實的複雜性,進而放出對大巨蛋存廢的處置風聲:「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 (photo by wikipedia)

柯P市長上台後,首先針對前朝的諸多弊案,打擊遠雄為主的財團而獲民心支持,初期顯得氣勢磅礡。但在喊價多日並進入實質談判時,雙方卻僵持不下。有企業家以「拆巨蛋是國際笑話」來回應本案應有妥協的餘地,柯P則逐漸認清事實的複雜性,進而放出對大巨蛋存廢的處置風聲:「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

【小貓變成大老虎】
近幾年來普世貧富不均、年輕人不安的現象到處漫延,為尋找出路,民眾對於財團的斥責往往不遺餘力。然而從法制、理智和社會責任多方考量,當局必須深思與財團之間的關係,正確成熟地相對待,才是國家之福。

首先,財團本身是相當規模的經濟體,其存在固然繫於政府政策的左右,更多是市場經濟規模的演變的結果。政府希望馬兒好,也希望增加經濟實力,因此政府和財團關係時而寬鬆、時而緊張,有時期望互相利用。初期扶持企業,但之後卻往往「小貓變成大老虎」,大財團變得肆無忌憚,在台灣即有許多例子。

自英國柴契爾夫人時期以來,為增強效率,主流思想主張民營化代替政府企業的經營,縱然以中外企業為主導的台灣也亦步亦趨,產生當前的政經生態,從近日金融政策主張台灣金融機構合併以達到經營規模,以及大家最近深怕高鐵「收歸國營」的案例皆可看出。

財團雇用大批生產和服務業人力,調度各樣物力,繳納稅收,透過生產服務的商品,以及其管理、雇用勞工、社區營造、環境衝擊、產品責任等,對社會影響甚大。經濟營運中不乏美善、進步、創新的事務,此若非民間企業的努力,永難達成。在登斯民於衽席之上的過程中,財團企業功不可沒,國家之富,也多藏在於斯。

【可預期性美德】
國家監督財團理應不卑不亢,除了鼓勵創新並扶持企業外,政府仍須掌握兩點:一、反對壟斷,及其長期的超額利潤;二、規避弊端,檢查不勞而獲,超額租的「尋租」(Rent-seeking),以上兩者均是基本的經濟學課題。

我國逐漸引進類似美國的反托拉斯法,重點需放在公平競爭的裁奪上。官員面對BOT案應多了解方法論,評估各個環節相關受益和受損人程度,同時也應要求BOT一定要有利可圖,避免以不實際的最低標或最高回饋來議價。官員正直是BOT成功的原因之一,評估的機構更是需要客觀公正,和當事人沒有關係。同時官員也應精明,需具有主動發現尋租的能力以及長遠的願景。

BOT 一旦進入合作,政府和財團的責任是相生相剋,亦是相輔相依的,錯誤的BOT將使政黨下台。但是政府在其中還有一項基本道德便是「誠信」。誠信是整個BOT計劃中雙方的基本態度,因為要共同為隨時發生的困難予以解決。

然而,誠信需在守法的前題下,政府政策要有「可預測性」的美德。一個沒有可預測性的政府政策,可以隨時變卦,或者即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需索,只會使得一切創新活動中止。

此外,台灣當前財團之富裕,其獲利來源,許多是來自政府軟弱的房地產財稅措施,財團富可敵國大多來自土地炒作的不勞而獲。土地法規漏洞使得官員和勾結者上下其手,吃虧的是大眾和政府。

義和誠信是雙方的要求,財團「賺錢有道」,加上政府有義行,才是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