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三法》是良藥? 各界觀點不同

陳彥驊 林上裕 2015/04/20 10:48 點閱 22170 次
由立院國民黨團力推的《加薪三法》修法,是否真能造福勞工們?〈photo by Wikipedia〉
由立院國民黨團力推的《加薪三法》修法,是否真能造福勞工們?〈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張禹宣台北報導】《加薪三法》實質效益如何,學界、工會及勞團看法分歧。由立院國民黨團力推,包括《公司法》、《工廠法》及《勞基法》在內的《加薪三法》修法,引起各界議論。學者認為,紅利分配對象應以基層勞工為重;產業工會說,只鎖定上市櫃公司,加薪效果較不明顯;勞團則直言,規範不夠嚴謹,恐有後門可以走。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20日指出,相較於實質加薪效益,《加薪三法》較接近「利益分配」的概念;辛炳隆解釋,這些紅利是隨公司盈虧而有所變動,因此並非固定且長久的加薪。針對以紅利概念做加薪的方式,辛炳隆直言,「平均分配」才是重點。他建議,應強制訂定讓薪資較弱勢的員工做為分紅對象的規定。

【小公司沒工會談判弱】
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則指出,此修法雖立意良善,但僅規範有發行股票的公司,但這些企業薪資水準本來就高,真正薪資較低的基層員工,多受雇於不受規範、3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除了認同以弱勢員工為重點外,戴國榮也呼籲,金管會應要求企業公布員工薪資,以供檢驗是否有合理分紅。

除了薪資透明化外,戴國榮也表示,目前全台仍有130萬家人數少於30人的中小企業,且僅有900家企業擁有工會、20,000個企業擁有勞資協調會議。他說,人數過少致使無法成立工會的現象,才是勞工的薪資較無保障的主因。戴國榮呼籲,政府應協助各中小企業成立工會,基層勞工才擁有談判議薪的後盾。

【中小企業加薪困難】
但戴國榮指的中小企業,可能遇上加薪困境。台中市皮件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光謙受訪時說,雖樂觀看待由官方帶動國內勞工待遇提昇,但台灣中小企業如皮帶、陶瓷等產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式「缺乏通路」,在大型百貨賣場90%以上都是外來品的情況下,國內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小,導致獲益少、難有盈餘與勞工分享的情形。

《加薪三法》中雖明定公司只要有盈餘,便得分紅,但在未強制明訂分紅比例的情況下,台灣勞工陣線則認為,本次修法也將淪為宣示;並直言,修法可能會產生合法「潛規則」來規避約束。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日前便曾在專欄提出「跨期閃躲法」、「勞務外包法」、「白領自肥法」、「先減後加法」、「移轉規避法」及「業務外沖抵法」等6大合法的規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