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有機農產品被檢出含農藥殘留的案例依舊存在,考量環境與市場需求,要求放寬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標準聲音始終未歇。
站在生產者立場想要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證,需要遵守與符合的規範相當多(包括生產、加工、運輸、販售等流程)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正因為它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食用安全保障(標榜沒有任何農業殘留)以及對環境生態、水源、土壤、空氣等的永續利用,消費者才願意以高於非有機農產品價格來採購。
【與癌症有關?】
目前農產品還是屬於買方市場,政府既然強調農產品生產應該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在政策推動上就不應該自相矛盾。
近年來國內發生一連串嚴重的食安事件,加以國內癌症罹患率越來越高,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與食物中添加太多化學物質以及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抗生素等有關係,因此選擇天然食物(材)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也帶動安全、無毒、有機等農產品消費風潮。
為幫助消費者把關與方便選購,政府透過第三方機構推動不同等級的農產品安全認證如吉園圃、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等,認證嚴謹度也不相同,有機屬於最高等級難度最高。
【通過驗證不易】
然而受限於土壤品質不佳、潔淨水質及水源供應短缺、落塵污染、隔離緩衝帶不足易遭鄰近農田噴藥污染、氣候潮濕易生病蟲害、難採規模化生產、驗證過程繁瑣、規範嚴格等,要通過驗證相當不容易,目前國內取得有機驗證合格農戶只有3000多戶,通過驗證面積不到6000公頃,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仿有機產品充斥,才有放寬有機規範的呼籲。
各國有機農業生產環境不同,既然國內發展有機農業難度很高,農民不妨採分級認證方式,依照本身生產條件如:種植種類、經營規模、資金多寡、技術水準及目標市場等考量,自行尋求不同等級的認證,從簡單的取得地理標章來與其他地區的產品作區隔;進階到取得生態標章(eco-label)、ISO 22000,EMAS、Traceability等國際品質認證以利外銷;再到追求最頂級的產品認證(如法國紅標的Label Rogue認證),以符合不同消費層的需求,無需一窩蜂從事有機耕作。
【全球消費者重安全】
確保農漁產品食用安全,已經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普遍要求,凡不符合環保與食用安全標準的農產品,未來將很難在國際市場上流通,此一趨勢給台灣農業同時帶來挑戰和商機。
以目前國內農戶多數未取得任何認證的情況,如何從源頭(包括苗種取得)開始輔導農民正確使用肥料、農藥、化學藥劑等並嚴格遵守停藥期,時做好抽驗工作以及上市前的把關,做好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管控,讓市售農產品安全無虞,才是政府最需要著力之處,別吃緊弄破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