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應當是春耕下種季節,但各地水庫的河川上游集水區卻始終不見鉅量降雨瀕臨乾旱邊緣,人口與產業稠密的西半部各主要水庫已紛紛拉起缺水警報,各級政府機關更展開省水大作戰實施限水措施。若缺水狀況持續惡化未獲得紓解,乾旱已成燃眉之急,甚至得祭出分區停水措施。各地水庫被上游集水區淤泥沉積以致減少蓄水量的老問題,再度受到公眾關切。
【清淤應先計成本】
或有論者質疑,台灣每年平均降雨量並不少,為何還會缺水?這只是種表象,帳面上台灣確實每年降雨量不少,但台灣多數河川屬荒溪型河川,地形山高流速湍急,降雨一下子就流入海中或滲入地表,或許有人會問:何不再興建更多水庫?然而目前可供興建水庫的適當地段幾乎全已開發殆盡,加上水庫對河川上游居民是嫌惡設施,在環保團體施壓抗爭,與在地民眾的環境權意識高漲的鄰避情結下,幾無可能再興建任何水庫。
【無助化解水荒】
再者,近年來台灣平均降雨量分布已趨向旱澇兩極化。加上水價過低,造成台灣人浪費水,調漲水價以價制量,在政治上成了碰不得的燙手山芋,以桃竹苗主要水源石門水庫為例,雖然表面上蓄水量有兩億噸,但供水區一年用水量是8億噸(含民工業、農業、民生用水),換言之,是石門水庫的4倍,且兩億噸是沒將因長年累月上游集水區沖刷淤泥入水庫減少的容量扣除後所獲得的統計數據。因此,水庫保養非常重要,沉積淤泥當然應該挖除,但問題在於要如何挖除。
然而移除水庫底部沉積的大量淤泥談何容易?就以石門水庫為例,石門水庫蓄水量2億噸,若淤積量為3成,就是6千萬立方公尺,以大型砂石車一次載運個50立方公尺計算,運光要120萬車次,先不談120萬車次砂石車來往運輸用掉的油料,與衍生的空氣與噪音污染,乃至交通事故,光是這些淤積廢土清出來要棄置於何處就是個棘手問題。換言之清淤泥根本不能用挖土機挖和砂石車直接載走,用這種方式企圖清除為數可觀的水庫底部淤積泥砂,對解決問題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現在一些不讀書的政客出面要求政府出動陸軍工兵部隊清淤,但國軍地面部隊從民國80年代中期起一系列精實、精進、精粹等組織精簡與裁員案,現在陸軍三大軍團只各剩一個工兵群(921大地震時是兩個),這些工兵群只都只剩兩個未滿編的工兵營 ,工程工兵幾乎全裁光。
【國軍非清淤部隊】
常備部隊聯兵旅也只有工兵連更未滿編,況且工兵的裝備訓練並非用來從事諸如此類非軍事任務, 真是病急亂投醫。
筆者很少聽到民代、媒體名嘴或政務官提出真正循專業為出發點的解決方案,清淤和工兵成了口頭禪,台灣社會不尊重專業由此可見一斑。
台灣水資源問題病灶不在清淤,而是水價低廉到等於變相鼓勵浪費,遑論農業用水居然占去7成水資源。要減緩水庫淤積現象惡化,根本做法只有全面落實流域管理,重視水土保持,避免山坡地墾植過度開發,方為釜底抽薪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