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業倫理 投資人推一把 (胡業民)

胡業民 2015/03/23 10:33 點閱 1940 次
企業倫理不是一兩天就能建立。(photo by Simon Cunningham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ms license)
企業倫理不是一兩天就能建立。(photo by Simon Cunningham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ms license)

「占領華爾街」之後,全球投資活動仍然非常活躍,而在美國有一群人自稱是理財專家,卻針對「具有社會責任」的公司來投資,並以此經營基金,是否讓人覺得訝異吃驚?

【社會良心驟起】
最近慈濟被揭露擁有巨大資金,並藉此營利增值,就世俗而言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當有人檢驗其諸多投資對象時,發現國內資金管理人缺乏倫理投資的觀念,甚至涉及投資倫理有疑義的公司,不禁令人慨嘆國人「投資倫理」觀念的欠缺,實有待建立加強。

經濟學中「資本」一項,原本是4種生產要素中最自由的一種,對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現代各國的股票市場,更使得國際資本到處流動,尋找最佳的獲益所在。雖然許多大型基金仍然將中、長期眼光的獲利為其標的,然以「社會責任」、「社會良心」自許,從環保衝擊、產品責任、勞資關係,與財務指標一同考量,則是一支異軍突起的財務顧問群,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裡,令人有空谷足音之感。

這個運動自基督教教會開始,1920年代教會,覺得有教導企業家和信徒的責任。一群華爾街的理財顧問,過往20餘年在美國做財務顧問致力於「具有社會責任的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簡稱SRI)的諮詢事宜,從事長期利益的投資,並結合大眾一起來督導那些投資經理人,得按正派提供服務,其對企業和整體經濟倫理的貢獻頗大。

進一步言,憑藉一股熱忱的倫理投資人,主動關心他們所持有基金的倫理表現,絲毫不在財務表現之下。譬如富蘭克林基金,這個專業以「社會良心」股票為投資對象的「倫理基金」,因見到美國《CNN》報導美商沃爾馬特在孟加拉採購對象勞工的若干苦情,特別拜訪沃爾馬特公司,使孟加拉當地勞工的雇用條件得以改善。

【投資倫理時代到來】
事實證明,用良心投資,確能使得基金產生可觀的報酬,公司職員也深深自期,覺得十分榮耀,對於秉持原則與獲得利潤竟然能走在一塊兒,真是老天有眼了。

這次慈濟投資事件,希望能帶來所有非營利組織錢財管理者的省思。畢竟我們社會已經從消費者運動的年代,邁入投資者倫理的時代。我們可以從投資人的角度影響那些被投資公司的倫理表現,亦即督促其能按符合公平正義的指標經營:具有產品責任、良好勞資關係、注重社區營造、友善生態環境、傳達雇用少數族裔,以及婦女保障事情發展。

我們希望西方基督教在資本市場上的學習,能夠成為提升國內大型非營利組織基本管理人的視野,榮神益人,讓我們社會良好的企業得到激勵。

如果有更多基督徒專業人士共同注意台灣上市公司的倫理問題,界定一些觀察監督的條件,並獲得財政部及證管會等主管們的重視,大家一起努力,提升所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敏感度,相信我們經濟企業的面貌也將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