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混和創意 學生下鄉改造環境

杜胤廣 2014/12/05 13:52 點閱 4073 次
台北市博嘉國小更聘請藝術家張忘駐校,成立「兒童劇團」,讓全校1至6年級學生進行混和教學,發展出另類的教學創意。(photo by 博嘉國小)
台北市博嘉國小更聘請藝術家張忘駐校,成立「兒童劇團」,讓全校1至6年級學生進行混和教學,發展出另類的教學創意。(photo by 博嘉國小)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大學生進入偏鄉教小學生用鏡頭及文字記錄家鄉故事,培養學生如何關懷自己居住的地方;也有大學生走進社區,為老房舍進行改造,讓人們對在地的文化空間產生歸屬感。這是教育部執行4年來的「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中,兩所大專院校的學生所實行的計畫。

教育部為執行4年的「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進行成果發表展前記者會。計畫主持人政大教授詹志禹說,改變環境與社會,正是目前教育所沒有的,但此計畫卻可發現,現在學生對下一代教學的社會性價值。

教育部自100年起推動未來想像教育,希望發揮新一代學生的創意及想像力,不僅讓全國37所大專校院師生動起來,更透過該計畫,開始在各地區的中小學中培養種子教師,啟發下一代學生的學習思維。該計畫則以「未來想像」為主軸,透過家園、產業、文化、科技、社會、環境、教育等7大議題,培養學生如何教導下一代面對全球化人文、科技與自然環境等問題。

台南勝利國小的老師們分享說,學生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所以此次參與計劃的過程中,老師們就畫了大鯨魚、水上城堡、勝利方舟等紙板模型,並設計出一套未來想像的實驗課程,例如學校發生淹水的情況時,導護老師要划船帶小朋友過馬路,學生們更畫出許多方舟,指導如何進行疏散,但其實這套課程只是用來宣導,當學校發生各種災難時,學生該如何聽從老師進行疏散。

「傳統教育總是教導學生,那些為分數斤斤計較,培養孩子自信的方式就是『如何打敗別人』,忘記了自己也能成為『改變的力量』。」詹志禹表示,參與該計畫的學生,在執行過程中,不已被動式的課堂學習,來設計教學模式,而是透過創意的方式,不斷進行實驗與修正,希望讓孩子在教育中,建立自信,進而幫助學生自己成為改變社會的來源。

詹志禹說,此計畫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推動4年之後,不少大學生就以藝術的方式,開啟教育的創新可能,例如澎湖科大以一門「發現美好在菊島」的影像美學通識課程,帶動學生關心在地,更進一步行銷澎湖;台北市博嘉國小更聘請藝術家張忘駐校,成立「兒童劇團」,讓全校1至6年級學生進行混和教學,發展出另類的教學創意。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邱詠婷說,她在該計畫中,指導學生系上的「畢業製作」課程中,以「城市實驗室」為名,針對老舊房屋進行改建,但學生必須要考量當地人的需求,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人文的改建方法,既要創造文化空間的經營管理模式,還要行銷,讓人們對在地的文化空間產生歸屬感,是現代學生在課堂中學不到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