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提出一項極具爭議性的政策構想,想透過行政命令削減甚至廢除美國教育部。
支持者認為此舉將減少聯邦政府的干預,使教育權回歸各州,並優化資源配置;反對者則擔憂這將嚴重影響對弱勢學生的支持,擴大教育不平等,並動搖美國的教育根本。這場爭論,不僅關乎政府治理模式的選擇,更涉及美國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
教育部存在的矛盾
美國教育部成立於1979年,目的在於統籌全國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並提供經費支持全美各級學校。目前其管理的主要項目包括聯邦學生貸款(約1.6兆美元)、特殊教育法案、以及低收入學區補助。教育部每年預算約790億美元,直接影響全國5,000萬名公立學校學生和數百萬名大學及技職學生。
支持廢除教育部的論點主要基於說可以減少聯邦官僚干預地方教育和減少中央政府開支,因教育部的運作過於官僚化,導致資源浪費,並妨礙學校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當地學生的課程。
廢除教育部也可以擴大學生的學校選擇權,共和黨一直支持透過學券制度(vouchers)或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讓家長能自由選擇子女就讀的學校,而非受限於公立學區,讓市場機制決定教育品質。
廢除教育部有風險
但廢除教育部也帶來許多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對於弱勢族群和公共教育體系的影響,且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教育不平等擴大。美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已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富裕地區的學校通常擁有更多的資金與優質師資,而貧困地區則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如無聯邦政府補助,貧困學區和弱勢學生的教育機會可能進一步縮小。
另外美國特殊教育法每年提供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以確保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能獲得適當的教育支持。若教育部被解散,學校將無法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服務。
更重要的是教育部負責管理全美1.6兆美元的學生貸款,並制定相關政策。若該部門解散,學生貸款的管理可能被移交至財政部或其他機構,導致政策的不確定性,並可能影響眾多學生的學習機會。
政策具挑戰性
儘管川普政府積極推動廢除教育部的計劃,但從法律層面來看,這項政策的落實極具挑戰性。教育部是由國會於1979年通過法案設立,因此必須經由國會同意才能被正式廢除。即使川普透過行政命令減少教育部預算或人員編制,多數關鍵計劃皆受到國會法案保護,任何大規模的削減都需要國會批准。
另一個挑戰來自於民意。根據多項民調,即使在共和黨內部,也有相當比例的選民認為政府應增加對教育的支出,而非降低。這顯示即便保守派支持減少聯邦干預,但全面廢除教育部的構想,未必能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
台灣教育部管太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相對於美國教育部的極低干預,台灣的教育部則是從大學到幼稚園無事不管,更應該檢討其功能,朝減少政府干預和指導教育、讓市場需要主導教育資源分配、讓學校和老師有更多的教育彈性,以及確保教育公平與資助弱勢族群等方向前進。
教育不應只是意識形態的戰場,而應是一項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長遠投資。在全球化與科技快速進步的衝擊下,教育系統正面臨巨大挑戰,應聚焦於如何提升教育品質、確保資源公平分配,並讓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為要。